芒果视频下载

《資治通鑒》

#文學名著# 0 0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 中文名: 資治通鑒
  • 外文名: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 類型: 編年體(ti)史書
  • 作者: 司馬光
詳細(xi)介紹 PROFILE +

《資(zi)治通鑒》所記(ji)歷史有(you)限,上起周威烈王(wang)二十(shi)(shi)(shi)(shi)三(san)年(nian)(公元前403年(nian)),下迄后(hou)(hou)周顯德(de)六(liu)年(nian)(959年(nian)),前后(hou)(hou)共(gong)1362年(nian)。全書(shu)按(an)朝代(dai)分為(wei)十(shi)(shi)(shi)(shi)六(liu)紀(ji),即《周紀(ji)》五(wu)卷(juan)(juan)(juan)(juan)、《秦紀(ji)》三(san)卷(juan)(juan)(juan)(juan)、《漢紀(ji)》六(liu)十(shi)(shi)(shi)(shi)卷(juan)(juan)(juan)(juan)、《魏紀(ji)》十(shi)(shi)(shi)(shi)卷(juan)(juan)(juan)(juan)、《晉(jin)紀(ji)》四(si)(si)十(shi)(shi)(shi)(shi)卷(juan)(juan)(juan)(juan)、《宋紀(ji)》十(shi)(shi)(shi)(shi)六(liu)卷(juan)(juan)(juan)(juan)、《齊紀(ji)》十(shi)(shi)(shi)(shi)卷(juan)(juan)(juan)(juan)、《梁(liang)紀(ji)》二十(shi)(shi)(shi)(shi)二卷(juan)(juan)(juan)(juan)、《陳紀(ji)》十(shi)(shi)(shi)(shi)卷(juan)(juan)(juan)(juan)、《隋紀(ji)》八卷(juan)(juan)(juan)(juan)、《唐紀(ji)》八十(shi)(shi)(shi)(shi)一卷(juan)(juan)(juan)(juan)、《后(hou)(hou)梁(liang)紀(ji)》六(liu)卷(juan)(juan)(juan)(juan)、《后(hou)(hou)唐紀(ji)》八卷(juan)(juan)(juan)(juan)、《后(hou)(hou)晉(jin)紀(ji)》六(liu)卷(juan)(juan)(juan)(juan)、《后(hou)(hou)漢紀(ji)》四(si)(si)卷(juan)(juan)(juan)(juan)、《后(hou)(hou)周紀(ji)》五(wu)卷(juan)(juan)(juan)(juan)。

《資治通(tong)鑒(jian)》的(de)內容以(yi)政(zheng)(zheng)治、軍事和民(min)族(zu)關(guan)(guan)系為(wei)主(zhu),兼及經濟(ji)、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jia),目的(de)是(shi)通(tong)過對事關(guan)(guan)國家盛衰、民(min)族(zu)興亡的(de)統治階級政(zheng)(zheng)策的(de)描(miao)述警示后人。

書(shu)(shu)名的(de)(de)(de)由(you)來,就是(shi)宋(song)神宗認為該(gai)書(shu)(shu)“鑒于往事,有資于治(zhi)(zhi)道”,而欽(qin)賜此(ci)名的(de)(de)(de)。由(you)此(ci)可見,《資治(zhi)(zhi)通(tong)鑒》的(de)(de)(de)得名,既(ji)是(shi)史家(jia)治(zhi)(zhi)史以資政(zheng)自(zi)覺(jue)意識(shi)增強的(de)(de)(de)表現,也是(shi)封建(jian)帝(di)王利用史學為政(zheng)治(zhi)(zhi)服務自(zi)覺(jue)意識(shi)增強的(de)(de)(de)表現。

《通(tong)鑒》是(shi)一(yi)(yi)部編(bian)(bian)年(nian)體的(de)通(tong)史(shi)(《史(shi)記》為第一(yi)(yi)部紀(ji)傳體通(tong)史(shi),《春(chun)秋》為現存(cun)最(zui)早編(bian)(bian)年(nian)體史(shi)書),按時間(jian)先后敘(xu)次史(shi)事,往往用追敘(xu)和終言(yan)的(de)手法,說明史(shi)事的(de)前因(yin)后果(guo),容(rong)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de)印象。它的(de)內容(rong)以政治(zhi)(zhi)、軍事的(de)史(shi)實(shi)為主,借以展示(shi)歷代君(jun)臣治(zhi)(zhi)亂、成(cheng)敗、安危之(zhi)跡(ji),作為歷史(shi)的(de)借鑒。敘(xu)述了各族人民的(de)生活與(yu)斗(dou)爭(zheng)。

1.《周(zhou)紀》,五卷 9.《陳紀》,十卷

2.《秦(qin)紀》,三卷:《周紀》與《秦(qin)紀》原為《通志》卷 10.《隋紀》,八卷

3.《漢紀》,六十卷 11.《唐紀》,最(zui)多,凡八十一卷

4.《魏紀(ji)》,十卷(juan) 12.《后(hou)梁紀(ji)》,六卷(juan)

5.《晉紀(ji)》,四十卷 13.《后(hou)唐(tang)紀(ji)》,八卷

6.《宋紀》,十六卷 14.《后(hou)晉紀》,六卷

7.《齊紀》,十卷 15.《后漢紀》,四卷

8.《梁紀》,二十二卷(juan) 16.《后周紀》,五卷(juan)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ji)浩繁(fan),學(xue)者難以遍覽,因(yin)欲撮取(qu)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tong)志》8卷(juan),起戰國至秦(qin)二(er)世(shi),表進于(yu)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zhi)平三年(1066),詔(zhao)置書(shu)局于(yu)崇文院,繼續編(bian)纂。宋神宗即位(wei),賜書(shu)名為《資治(zhi)通(tong)鑒》,并序以獎之。元(yuan)豐七年(1084)書(shu)成。

《通鑒》由(you)(you)司馬(ma)光總(zong)其大成,協(xie)修(xiu)者有劉恕、劉攽、范(fan)祖(zu)禹(yu)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shi)(shi)(shi)記》以下諸史(shi)(shi)(shi),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de)討論編次,用力(li)最多。劉攽于漢史(shi)(shi)(shi)、范(fan)祖(zu)禹(yu)于唐史(shi)(shi)(shi),都有專深(shen)的(de)研(yan)究。他們(men)分(fen)工合作,各自作出(chu)了重要貢獻。最后,由(you)(you)司馬(ma)光修(xiu)改潤(run)色,寫(xie)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chu)于光。

《通鑒(jian)》征引(yin)史(shi)(shi)(shi)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shi)(shi)(shi)外(wai),所引(yin)雜史(shi)(shi)(shi)諸書達數百種(zhong)。書中敘事(shi)(shi),往往一事(shi)(shi)用數種(zhong)材(cai)料寫(xie)成(cheng)。遇年月(yue)、事(shi)(shi)跡有歧異(yi)處,均加(jia)考訂(ding),并注明(ming)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yi)》。《通鑒(jian)》具有相當高(gao)(gao)的史(shi)(shi)(shi)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wu)代紀》史(shi)(shi)(shi)料價值最高(gao)(gao)。

《通鑒》因司馬光(guang)一人(ren)(ren)精心定稿(gao),統一修辭,故文(wen)字優美,敘事生動(dong),且有相當高的(de)文(wen)學價值,歷來與《史(shi)記》并列為中(zhong)國古(gu)代之史(shi)家(jia)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le)(le)前人(ren)(ren)的(de)史(shi)論(lun)97篇,又以(yi)"臣(chen)光(guang)曰"的(de)形式(shi),撰寫了(le)(le)史(shi)論(lun)118篇,比較(jiao)集(ji)中(zhong)地反映了(le)(le)作者的(de)政治、歷史(shi)觀點。對(dui)歷史(shi)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jiao)迷信,采(cai)取了(le)(le)批判的(de)態度,是史(shi)學思想的(de)重(zhong)要進步。

《通(tong)鑒》成書(shu)(shu)后,元豐八年,范祖(zu)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xing)校(xiao)定,元祐元年(1086)校(xiao)定完(wan)畢,送(song)往(wang)杭州雕(diao)版,元祐七年刊(kan)印(yin)行(xing)世(shi)。今元祐本(ben)已不可見。南(nan)宋高宗(zong)紹(shao)興(xing)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ke)本(ben),亦(yi)多殘(can)缺(que)。中華書(shu)(shu)局(ju)據(ju)清胡克家(jia)翻刻(ke)的元刊(kan)本(ben),加以標(biao)點校(xiao)勘(kan),重新出(chu)版,是《通(tong)鑒》較好(hao)的版本(ben)。

立場主題

《資治通鑒》全(quan)書共(gong)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zhong)記載的(de)歷史由(you)公(gong)元(yuan)前403年(nian),也就是周(zhou)威(wei)烈王(wang)二十(shi)三(san)年(nian)寫起,一(yi)直到959年(nian),五代的(de)后周(zhou)世(shi)宗顯德(de)六年(nian)征淮南為(wei)止。是司馬光以為(wei)君親政(zheng),賢明之道為(wei)出發點(dian)所編寫成的(de)一(yi)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cuo)機要,專取國家盛(sheng)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wei)法,惡(e)可為(wei)戒者,為(wei)編年(nian)一(yi)書,使先后有(you)倫,精粗(cu)不雜(za)。”。

在橫跨中(zhong)國16個(ge)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shi)中(zhong),詳(xiang)近(jin)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shu)40%,史(shi)料價值最高。很(hen)明顯的他(ta)多次著(zhu)墨在其中(zhong)的賢明政治(zhi)(zhi)時期,如文景之治(zhi)(zhi),貞觀之治(zhi)(zhi)等等。

帝后死稱(cheng)(cheng)“崩(beng)”,王(wang)公(gong)死稱(cheng)(cheng)“薨”。天子近出稱(cheng)(cheng)“還宮”,遠出稱(cheng)(cheng)“還京(jing)”,列國諸侯遠出稱(cheng)(cheng)“還某郡”。

《資治通(tong)鑒》具有強烈的正統立場,在分裂時代(dai),如三(san)國,魏(wei)有紀,蜀、吳無”紀“;南(nan)北(bei)朝(chao)時代(dai),南(nan)朝(chao)有”紀|,北(bei)朝(chao)無“紀”;五代(dai)有“紀”,而(er)十國無“紀”。又(you)如《通(tong)鑒》載魏(wei)明帝太和五年:“(諸(zhu)(zhu)葛)亮帥諸(zhu)(zhu)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niu)運。”對此朱(zhu)熹曾表達他(ta)的不滿曰:“三(san)國當以蜀漢為正,而(er)溫公(gong)乃云(yun),某年某月‘諸(zhu)(zhu)葛亮入寇’,是冠(guan)履倒(dao)置,何(he)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cheng)書(shu)。推此意,修正處(chu)極多(duo)。若成(cheng)書(shu),當亦不下通(tong)鑒許多(duo)文字。但恐精(jing)力不逮,未必能(neng)成(cheng)耳。若度不能(neng)成(cheng),則須焚之。”

司馬光(guang)是(shi)為(wei)了(le)鞏固當時的(de)封(feng)建政(zheng)權,才編寫(xie)《資(zi)治通(tong)鑒(jian)》,這就(jiu)決定了(le)此書的(de)內(nei)容主(zhu)(zhu)要是(shi)政(zheng)治史(shi)。因此,在編纂《資(zi)治通(tong)鑒(jian)》時,在繼承前(qian)人的(de)同時,又有(you)所發(fa)展。他把歷(li)史(shi)的(de)君(jun)主(zhu)(zhu)根據他們的(de)才能(neng)分為(wei)創業、守成、陵夷、中(zhong)興、亂亡五類。

除政(zheng)治之(zhi)外,《資治通鑒》在文化、科技、經(jing)濟、軍事(shi)等方面均有(you)記載(zai)。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si)想(xiang)來說,上至先秦(qin)的(de)(de)儒、法名、陰陽、縱橫五(wu)家的(de)(de)代表人物(wu)和學術主張,下(xia)及(ji)(ji)漢(han)初(chu)的(de)(de)黃老思(si)想(xiang),漢(han)武帝的(de)(de)獨尊儒術,以(yi)及(ji)(ji)魏晉玄學的(de)(de)盛行(xing)都有(you)記載(zai)。對(dui)于佛(fo)教(jiao)、道(dao)教(jiao)的(de)(de)起(qi)源、發展(zhan),以(yi)及(ji)(ji)儒、佛(fo)、道(dao)之(zhi)間的(de)(de)斗(dou)爭也(ye)有(you)敘述(shu)。對(dui)西(xi)漢(han)以(yi)來經(jing)學的(de)(de)發展(zhan),典籍的(de)(de)校理,石經(jing)的(de)(de)刻立,九經(jing)的(de)(de)雕(diao)印及(ji)(ji)流(liu)傳,都有(you)較(jiao)系(xi)統的(de)(de)陳述(shu)。著名的(de)(de)文人學士及(ji)(ji)其(qi)作(zuo)品也(ye)有(you)記載(zai)。

在科(ke)技方面(mian),記(ji)載最(zui)多的(de)是歷(li)代(dai)的(de)歷(li)法。其(qi)他如天文學、地(di)理(li)學、土木建筑(如秦代(dai)的(de)長城(cheng),隋(sui)唐的(de)長安城(cheng)和洛陽(yang)城(cheng))、水(shui)利工程(隋(sui)代(dai)的(de)大運(yun)河)也有反映。

《資治通(tong)鑒》也注意關于經濟(ji)的(de)記載,因田(tian)賦(fu)和賦(fu)稅(shui)是封建(jian)經濟(ji)的(de)首要問(wen)題。因此,它對于商鞅變(bian)法,文景之(zhi)治,北魏孝文帝的(de)均(jun)田(tian)制等都有記載。

對于軍事的(de)(de)(de)記(ji)載,《資治通(tong)鑒》也(ye)很(hen)突出(chu)(chu),對戰(zhan)(zhan)爭的(de)(de)(de)描述也(ye)很(hen)生動。凡是重大的(de)(de)(de)戰(zhan)(zhan)役,對戰(zhan)(zhan)爭的(de)(de)(de)起因,戰(zhan)(zhan)局的(de)(de)(de)分析,戰(zhan)(zhan)事的(de)(de)(de)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ji)載。如赤壁之戰(zhan)(zhan)、淝(fei)水(shui)之戰(zhan)(zhan)等(deng),都是杰(jie)出(chu)(chu)的(de)(de)(de)例證。

藝術特色

《資治通鑒》以時(shi)間為“綱(gang)”,以事件(jian)為“目(mu)”,綱(gang)舉則目(mu)張,時(shi)索則事敘。

值(zhi)得(de)注意的(de)是,本書(shu)(shu)使用(yong)了一套“古(gu)怪”的(de)計時術語作(zuo)為(wei)全書(shu)(shu)的(de)時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ge)之歲”之類。“閼逄”相(xiang)當于漢(han)語“甲”,“攝提格(ge)”相(xiang)當于漢(han)語“寅”。為(wei)什么不(bu)用(yong)漢(han)語的(de)天干地支,而偏(pian)偏(pian)要(yao)用(yong)一套多(duo)音節語言的(de)干支體系呢(ni)?司(si)馬光沒有交代。

《史記》的《歷書》里(li)面也用到了這(zhe)(zhe)套(tao)多音節干支術(shu)語(yu),司馬(ma)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yuan)。這(zhe)(zhe)為后人胡思亂(luan)想提供了口實,如(ru)竺可楨就(jiu)建(jian)議(yi)梵語(yu)學者用梵語(yu)破(po)譯這(zhe)(zhe)套(tao)術(shu)語(yu)。更有人藉此宣(xuan)稱中國人祖先來源(yuan)于西亞兩河流域或古埃及(ji)。

其(qi)實,我國(guo)古(gu)文獻(xian)明文記載這是(shi)天皇(huang)語(yu)言,即(ji)三皇(huang)時代的官方語(yu)言。明代著名(ming)學者(zhe)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云:“天皇(huang)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gu)氏以(yi)治(zhi),是(shi)曰‘天靈’,淡泊無為而(er)俗自化,始制(zhi)干支之(zhi)名(ming),以(yi)定歲(sui)之(zhi)所在。其(qi)十干曰:于(yu)逢(又名(ming)“閼逄”——編者(zhe)注)、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kun)敦、赤奮若(ruo)、攝提格、單于(yu)、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qia)、涒(tun)灘(tan)、作(zuo)噩、閹茂、大淵獻(xian)。

蔡邕《獨斷》曰(yue):‘干(gan)(gan),干(gan)(gan)也(ye)(ye)。其(qi)名有(you)十(shi),亦(yi)曰(yue)十(shi)母,即(ji)今甲乙丙丁戊(wu)己庚辛壬癸(gui)是(shi)(shi)也(ye)(ye);支(zhi),枝也(ye)(ye)。其(qi)名十(shi)有(you)二(er),亦(yi)曰(yue)十(shi)二(er)子(zi),即(ji)今子(zi)丑寅(yin)卯(mao)辰(chen)已(yi)午未申(shen)酉戌亥是(shi)(shi)也(ye)(ye)。’謂(wei)(wei)之(zhi)天皇(huang)氏(shi)者(zhe),取其(qi)天開于子(zi)之(zhi)義也(ye)(ye);謂(wei)(wei)之(zhi)地(di)皇(huang)氏(shi)者(zhe),取其(qi)地(di)辟于丑之(zhi)義也(ye)(ye);謂(wei)(wei)之(zhi)人皇(huang)氏(shi)者(zhe),取其(qi)人生于寅(yin)之(zhi)義也(ye)(ye)。故干(gan)(gan)支(zhi)之(zhi)名在天皇(huang)時始(shi)(shi)制,而(er)地(di)皇(huang)氏(shi)則定三(san)(san)辰(chen),道分(fen)晝夜,以(yi)三(san)(san)十(shi)日(ri)為(wei)一月,而(er)干(gan)(gan)支(zhi)始(shi)(shi)各(ge)有(you)所(suo)配。人皇(huang)氏(shi)者(zhe),主不虛王,臣(chen)不虛貴(gui),政教君臣(chen)所(suo)自(zi)起,飲食(shi)男女所(suo)自(zi)始(shi)(shi),始(shi)(shi)得天地(di)之(zhi)氣(qi)而(er)有(you)子(zi)母之(zhi)分(fen),于是(shi)(shi)干(gan)(gan)支(zhi)始(shi)(shi)有(you)所(suo)屬焉。”所(suo)以(yi),司馬遷和(he)司馬光所(suo)使用的(de)(de)(de)這(zhe)套多音節干(gan)(gan)支(zhi)術語(yu)(yu)是(shi)(shi)中國最早的(de)(de)(de)官方時間術語(yu)(yu),屬于“皇(huang)綱”性質,故而(er)被采用為(wei)歷史(shi)的(de)(de)(de)紀年詞語(yu)(yu),以(yi)表示歷史(shi)的(de)(de)(de)正統。

作品失誤

《資治通(tong)鑒》雖被譽為(wei)“體例(li)嚴(yan)謹,脈絡清晰(xi),網(wang)羅宏大,體大思(si)精,史料充實(shi),考證稽詳(xiang),敘(xu)事詳(xiang)明,繁簡得宜(yi)”,但《資治通(tong)鑒》本身也有很多錯誤,如(ru)史家嚴(yan)耕望指(zhi)出《資治通(tong)鑒》對云臺二(er)十八將(jiang)的排列順序有誤;兩《唐書》將(jiang)“特勤”誤為(wei)“特勒(le)(le)”,《資治通(tong)鑒》對此并無糾正(zheng),將(jiang)錯就錯,《資治通(tong)鑒》卷一六四:“土門(men)自(zi)號伊利可汗,號其妻為(wei)可賀敦,子弟謂之特勒(le)(le)。”

《通(tong)鑒(jian)(jian)考異(yi)》:“諸書(shu)(shu)或作特勤,今從劉昫(xu)《舊唐(tang)(tang)書(shu)(shu)》及宋祁《新唐(tang)(tang)書(shu)(shu)》。高(gao)安陳汝奇(qi)在《陳氏甘露園長(chang)書(shu)(shu)四(si)論》認為(wei)《資治通(tong)鑒(jian)(jian)》將只(zhi)見諸野史的(de)楊(yang)貴妃、安祿山之(zhi)事納之(zhi)正(zheng)史而失之(zhi)客觀。又(you)如唐(tang)(tang)代宦官魚弘(hong)志,《新唐(tang)(tang)書(shu)(shu)》仇士良傳作“魚弘(hong)志”,《舊唐(tang)(tang)書(shu)(shu)》偶有誤(wu)為(wei)“魚志弘(hong)”,《資治通(tong)鑒(jian)(jian)》卷245大和九年十(shi)一月(yue)(yue)壬戍(shu)作魚志弘(hong),《資治通(tong)鑒(jian)(jian)》卷246作開成五(wu)年正(zheng)月(yue)(yue)己卯又(you)作魚弘(hong)志,相互混淆。

《晉(jin)書》載(zai)(zai)呂光的(de)第一個年(nian)號“太安”,而(er)《資治(zhi)通鑒》記載(zai)(zai)為“大(da)安”。再如《資治(zhi)通鑒》記年(nian)方式多有不(bu)當之處,如齊(qi)(qi)(qi)人伐燕的(de)時間(前313年(nian)),司馬光舍《史記》的(de)紀(ji)傳體(ti),未據(ju)《紀(ji)年(nian)》詳加(jia)考(kao)查(cha),只(zhi)增加(jia)齊(qi)(qi)(qi)威王十(shi)年(nian),減少齊(qi)(qi)(qi)湣王十(shi)年(nian),以求(qiu)與《孟子》記載(zai)(zai)齊(qi)(qi)(qi)宣(xuan)王伐燕的(de)事跡相同,宋(song)朝朱熹(xi)經考(kao)訂認為是齊(qi)(qi)(qi)湣王十(shi)年(nian),據(ju)今人考(kao)證,實際(ji)上(shang)為齊(qi)(qi)(qi)宣(xuan)王七年(nian),另樂毅伐齊(qi)(qi)(qi)中也有不(bu)少錯誤(wu)。

又(you)如《資治通鑒(jian)》在記述(shu)隋煬帝西巡行(xing)程中均出現諸多失(shi)(shi)誤,六(liu)月二(er)十(shi)三日以后(hou)(hou)由張掖(ye)前往焉支山的(de)時(shi)間(jian)提前到高昌王六(liu)月十(shi)七日到達張掖(ye)的(de)當天。《通鑒(jian)》卷十(shi)五(漢紀七)文帝后(hou)(hou)二(er)年(nian):“八月,戊(wu)戌,丞相(xiang)張蒼免。”但據《二(er)十(shi)史朔(shuo)閏表》文帝后(hou)(hou)二(er)年(nian)八月丁卯朔(shuo),月內無戊(wu)戌。吳玉貴著有《資治通鑒(jian)疑年(nian)錄》歸納出《通鑒(jian)》紀時(shi)所發(fa)生錯誤,共計得出八百八十(shi)八例,可補(bu)此方面(mian)的(de)缺(que)失(shi)(shi)。

其中的很多內(nei)容,是(shi)道聽途說,如“王莽毒死漢平(ping)帝”,這是(shi)新莽末年(nian)起(qi)義者(zhe)所編造的謠(yao)言,被司馬光等人當做信史來(lai)寫(xie),是(shi)很不負責任(ren)的。

宋朝的朱(zhu)熹在《朱(zhu)子(zi)語類》的〈歷代一〉中(zhong),有直接的批評:“溫公(gong)(gong)不喜權謀(mou),至修書時頗(po)刪之(zhi),奈當時有此事何(he)?只得(de)與(yu)他存在。若每處刪去數(shu)行(xing),只讀著都無血脈意(yi)(yi)思(si),何(he)如(ru)存之(zhi),卻別作論說(shuo)以斷之(zhi)。”又說(shuo):“溫公(gong)(gong)修書,凡與(yu)己意(yi)(yi)不合(he)者,即節去之(zhi),不知(zhi)他人(ren)之(zhi)意(yi)(yi)不如(ru)此。《通鑒(jian)》之(zhi)類多矣。”明代嚴(yan)衍熟讀《資(zi)治通鑒(jian)》,著有《資(zi)治通鑒(jian)補》,列舉通鑒(jian)有七病(漏、復、紊、雜(za)、誤、執、誣)。

近人岑仲勉(mian)認為《通鑒》對牛僧(seng)孺說”失一維州,無害其(吐(tu)蕃)強(qiang)“的評價有(you)偏頗之嫌(xian),司馬光(guang)還不惜歪曲事(shi)實(shi),玩弄文字游戲(xi)。岑仲勉(mian)還寫有(you)《通鑒隋唐紀比事(shi)質疑》,自稱糾正《通鑒》的謬誤(wu),共(gong)670余條。

《資治通鑒》也有(you)不(bu)少缺點,如(ru)《資治通鑒》著(zhu)重于政(zheng)治與(yu)(yu)軍事的著(zhu)墨(mo),對于經濟(ji)方面記載不(bu)多,如(ru)載“租(zu)庸(yong)調(diao)制”僅“初定租(zu)、庸(yong)、調(diao)法,每丁租(zu)二石(shi),絹二匹,綿(mian)三兩,自茲以外,不(bu)得橫(heng)有(you)調(diao)斂。”二十余字,《通鑒記末本末》只收錄兩則(ze)與(yu)(yu)經濟(ji)有(you)關的史料,至于文(wen)化、藝(yi)術(shu)、宗教(jiao)談得更少。

項羽的(de)垓下歌、劉邦的(de)大風歌等,《通鑒》皆不取,但對于“詩賦有所譏(ji)諷”者則(ze)采之(zhi),如(ru)卷一(yi)百四趙整(zheng)作歌、卷一(yi)三四百姓(xing)為(wei)袁粲作歌。杜甫這樣的(de)人物,甚至只(zhi)提到一(yi)次(ci)。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sui)小于杜甫,司馬光(guang)卻把他的(de)《梓(zi)人傳》、《種樹(shu)郭橐駝傳》兩篇(pian)大作收錄(lu)起來。

《通(tong)(tong)鑒》寫白(bai)居(ju)易很多,因為(wei)他是翰林學士,多次上書,時(shi)時(shi)評論朝(chao)政。晚唐藩鎮割(ge)據,朝(chao)廷(ting)姑息,司馬光對(dui)杜牧的文章(zhang)十(shi)分欣賞,曾將《注(zhu)孫子序(xu)》、《罪言(yan)》、《原(yuan)十(shi)六衛》、《戰(zhan)論》、《守論》五文摘入《資治(zhi)通(tong)(tong)鑒》卷二百四十(shi)四。又如韓(han)愈,乃文起(qi)八(ba)代之衰,積極捍(han)衛儒家道統的文人,但卻對(dui)其學術文化貢(gong)獻只字不提,只收錄其《諫迎佛骨表》及《送(song)文暢師序(xu)》。

《資治(zhi)通鑒》又(you)專記(ji)(ji)鳩摩羅什譯經(jing),卻不記(ji)(ji)玄(xuan)奘譯經(jing),又(you)詳細(xi)記(ji)(ji)載(zai)北(bei)魏太武(wu)(wu)帝、北(bei)周武(wu)(wu)帝以(yi)及唐武(wu)(wu)宗三次大規(gui)模的(de)禁佛(fo)毀(hui)佛(fo)事件(jian);記(ji)(ji)陳(chen)群的(de)九品中正制,卻不記(ji)(ji)隋(sui)代開(kai)進(jin)士科取士,凡(fan)與(yu)政治(zhi)無(wu)關者,多不錄(lu)取。顧(gu)炎武(wu)(wu)說:“此書本以(yi)資治(zhi),何暇錄(lu)及文(wen)人(ren)?”

《資治(zhi)通鑒(jian)》是中國古代著(zhu)名的歷(li)(li)史著(zhu)作,歷(li)(li)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yue)讀學習。

司馬(ma)光在編(bian)(bian)修《資治通鑒(jian)》時,不僅妥善地(di)將紀(ji)(ji)傳體(ti)揉入(ru)編(bian)(bian)年(nian)(nian)體(ti)中,使(shi)紀(ji)(ji)傳之詳細與(yu)編(bian)(bian)年(nian)(nian)之簡明結合起來,我國古代編(bian)(bian)年(nian)(nian)體(ti)史(shi)書(shu)因(yin)按年(nian)(nian)紀(ji)(ji)事,故沒有篇目(mu),不作(zuo)目(mu)錄(lu),只是以年(nian)(nian)檢(jian)索。司馬(ma)光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nian)(nian)表、帝(di)紀(ji)(ji)、歷法、天象、目(mu)錄(lu)、舉(ju)要及索引集于(yu)一塊,開創了(le)編(bian)(bian)年(nian)(nian)體(ti)史(shi)書(shu)多功(gong)能(neng)目(mu)錄(lu)的(de)新體(ti)例,使(shi)《資治通鑒(jian)》更臻于(yu)完善,將中國的(de)歷史(shi)編(bian)(bian)纂推進到了(le)新的(de)水平上。

司(si)馬光對《資治通鑒(jian)》文(wen)(wen)獻整(zheng)理思想(xiang),文(wen)(wen)獻整(zheng)理模(mo)式及方法(fa),不僅結出了豐碩成(cheng)果(guo),豐富了中國(guo)古典文(wen)(wen)獻學(xue)理論(lun),而(er)且對文(wen)(wen)獻學(xue)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ying)響。

《資(zi)(zi)治(zhi)(zhi)通鑒》自(zi)成(cheng)書(shu)以來,歷代(dai)帝(di)王將(jiang)相、文人騷客、各(ge)界要(yao)人爭讀不(bu)止(zhi)。點評批注《資(zi)(zi)治(zhi)(zhi)通鑒》的(de)(de)帝(di)王、賢(xian)臣、鴻儒及現代(dai)的(de)(de)政治(zhi)(zhi)家、思想家、學者(zhe)不(bu)勝(sheng)(sheng)枚(mei)舉、數不(bu)勝(sheng)(sheng)數。作為歷代(dai)君王的(de)(de)教科書(shu),對《資(zi)(zi)治(zhi)(zhi)通鑒》的(de)(de)稱(cheng)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bu)可(ke)以和《資(zi)(zi)治(zhi)(zhi)通鑒》媲美。

司(si)馬光的《資治通(tong)鑒》與司(si)馬遷的《史記(ji)》并列為(wei)中國(guo)史學(xue)的不(bu)朽巨著,所謂“史學(xue)兩司(si)馬”。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you)書契以來,未有(you)如(ru)《通鑒(jian)》者。”

宋末元(yuan)初胡三(san)省:“為(wei)人(ren)(ren)君而不(bu)知(zhi)《通(tong)鑒》,則(ze)欲(yu)治(zhi)(zhi)而不(bu)知(zhi)自治(zhi)(zhi)之(zhi)源,惡亂而不(bu)知(zhi)防亂之(zhi)術(shu),為(wei)人(ren)(ren)臣而不(bu)知(zhi)《通(tong)鑒》,則(ze)上無(wu)以事君,下無(wu)以治(zhi)(zhi)民,為(wei)人(ren)(ren)子而不(bu)知(zhi)《通(tong)鑒》,則(ze)謀(mou)身必至于(yu)辱先,作事不(bu)足以垂后。”“《通(tong)鑒》不(bu)特記治(zhi)(zhi)亂之(zhi)跡而已,至于(yu)禮樂、歷數(shu)、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zhi)鼠(shu),各充其量(liang)而已。”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著書(shu)之(zhi)(zhi)難》:(《資治通(tong)鑒》和《文獻通(tong)考(kao)》)“皆(jie)以一生精力(li)成之(zhi)(zhi),遂為后世不(bu)可無之(zhi)(zhi)書(shu)”。

清代學者王鳴盛:“此(ci)天(tian)地(di)間必(bi)不(bu)可無之(zhi)(zhi)(zhi)書,亦學者必(bi)不(bu)可不(bu)讀之(zhi)(zhi)(zhi)書。“讀十七(qi)史,不(bu)可不(bu)兼讀《通鑒》。《通鑒》之(zhi)(zhi)(zhi)取材,多(duo)有出正史之(zhi)(zhi)(zhi)外(wai)者,又能考諸史之(zhi)(zhi)(zhi)異(yi)同而裁正之(zhi)(zhi)(zhi)。昔人(ren)所(suo)言,事增于前,文省于舊,惟《通鑒》可以當之(zhi)(zhi)(zhi)。”

清代曾國(guo)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gong)之《資治通鑒》,其(qi)論古皆折衷(zhong)至(zhi)當,開拓心胸。”

近代(dai)學者(zhe)梁(liang)啟超評價《通鑒》時(shi)說:“司馬溫(wen)公(gong)《通鑒》,亦(yi)(yi)天地一大文也。其(qi)(qi)結(jie)構之宏(hong)偉(wei),其(qi)(qi)取(qu)材之豐贍(shan),使后(hou)世(shi)有欲著通史者(zhe),勢不能(neng)不據(ju)以為(wei)藍本,而至今卒(zu)未有能(neng)愈之者(zhe)焉(yan)。溫(wen)公(gong)亦(yi)(yi)偉(wei)人哉!”

毛澤東自(zi)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zi)治通鑒(jian)(jian)》,并評價說:“一(yi)十七遍。每(mei)讀都獲益匪淺。一(yi)部難(nan)得(de)的(de)好書噢......中(zhong)(zhong)國有兩部大書,一(yi)曰(yue)《史(shi)記》,一(yi)曰(yue)《資(zi)治通鑒(jian)(jian)》,都是有才氣的(de)人(ren),在政治上不(bu)得(de)志的(de)境遇(yu)中(zhong)(zhong)編寫的(de)……《通鑒(jian)(jian)》里寫戰爭,真是寫得(de)神(shen)采飛揚,傳神(shen)得(de)很,充(chong)滿(man)了辯證(zheng)法。”

宋本

1.余(yu)姚(yao)(yao)官刻本:南宋(song)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dong)路茶鹽(yan)司公使庫(ku)下(xia)紹興府余(yu)姚(yao)(yao)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song)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lai)自于這一(yi)版本。

2. 清章(zhang)鈺《胡(hu)刻通鑒正文(wen)校宋記述(shu)略(lve)》認(ren)定是南宋光宗(zong)以前的(de)刻本,《藏園(yuan)群書經眼(yan)錄(lu)》認(ren)定是南宋初期的(de)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zhe)。

明刊本

1.明代(dai)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shu)原版歸入南雍(yong),歷(li)朝多(duo)次(ci)修補。

2. 明弘治元年(nian)至嘉靖三十八年(nian)刻并版本。

3. 元(yuan)刻(ke)(ke)明修補本(ben)(ben):明天啟刻(ke)(ke)本(ben)(ben),陳(chen)仁錫(xi)評閱(yue),附刻(ke)(ke)劉恕(shu)《外紀》、胡三(san)省(sheng)《辨(bian)誤》、薛應旆《宋元(yuan)通鑒》與《甲(jia)子(zi)會(hui)要》,陳(chen)仁錫(xi)序;陳(chen)仁錫(xi)評閱(yue)本(ben)(ben),明天啟六年白口本(ben)(ben),附薛應旆《宋元(yuan)通鑒》,有(you)墨印眉批朱(zhu)筆圈(quan)點(dian)。

清刻本

1.胡(hu)克(ke)家本(ben):清仁(ren)宗嘉(jia)慶(qing)二十一年(1816年),胡(hu)克(ke)家仿刻興(xing)文署本(ben);清仁(ren)宗嘉(jia)慶(qing)二十一年,胡(hu)克(ke)家原(yuan)刻印本(ben),清同治八(ba)年江蘇(su)書局修補本(ben)。

2. 清同(tong)治(zhi)十年湖(hu)北崇文書(shu)局本(ben)。

3. 清(qing)光緒十四(si)年上海蜚英(ying)館(guan)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xu)資治通鑒》。

民國刊本

1. 民國元(yuan)年:涵芬樓鉛印本(ben)。附(fu)《通鑒(jian)釋文》十二卷。

2.百衲(na)本:書(shu)題作《百衲(na)本宋本資(zi)治(zhi)通(tong)鑒》,民國八年商務(wu)印(yin)書(shu)館附設圖書(shu)館影(ying)印(yin)本。

3. 上海國(guo)學整理社刊本。

4. 影印(yin)宋(song)刻本(ben),《四部叢刊》初(chu)編,民(min)國十八年(nian)商務印(yin)書館影印(yin)。《四庫(ku)備要》,民(min)國二(er)十五年(nian)鉛印(yin)。

注: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zui)為(wei)人稱道,現為(wei)最(zui)通行版本。

翻譯本

(臺(tai)灣)黃錦鋐等譯(yi)《文白對照全譯(yi)資治通鑒》(新世界出(chu)版社出(chu)版,2008年,沒(mei)有古人(ren)的(de)夾注)

沈(shen)志華(hua)、張宏儒主編《資治(zhi)通鑒文(wen)白(bai)對照(zhao)》(中(zhong)華(hua)書(shu)局出版(ban),2009年)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xue)家、文學(xue)家。北宋陜州

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gong)實(shi),后改(gai)君實(shi),原號迂夫,后改(gai)迂叟,世稱涑水先(xian)生。司馬光自幼(you)嗜學,尤喜《春(chun)秋左(zuo)氏傳》。

司馬光著述(shu)頗多。除了《資治通(tong)鑒》,還有(you)《通(tong)鑒舉要歷》八十(shi)卷(juan)、《稽古(gu)錄》二十(shi)卷(juan)、《本朝百官(guan)公(gong)卿(qing)表》六(liu)卷(juan)。此外,他(ta)在文(wen)學(xue)、經(jing)學(xue)、哲學(xue)乃至醫學(xue)方面都進行(xing)過鉆研(yan)和著述(shu),主要代表作有(you)《翰(han)林詩(shi)草》《注古(gu)文(wen)學(xue)經(jing)》《易說》《注太玄經(jing)》《注揚子(zi)》《書儀》《游山行(xing)記(ji)》《續詩(shi)治》《醫問》《涑(su)水(shui)記(ji)聞(wen)》《類篇》《司馬文(wen)正公(gong)集(ji)》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wei)儒家三圣(sheng)之一(其余(yu)兩人是孔子(zi)和孟子(zi))。

本百科詞(ci)條由網站(zhan)注冊用戶【 CN109555 】編(bian)輯上傳提供(gong),詞條屬于(yu)開放詞條,當前頁面(mian)所(suo)展示的詞條介(jie)紹(shao)涉及(ji)宣傳內容(rong)(rong)屬于(yu)注冊用戶個人(ren)編(bian)輯行為,與【《資治通鑒》】的所(suo)屬企業/所(suo)有人(ren)/主體(ti)無關(guan),網站(zhan)不(bu)完全保證內容(rong)(rong)信(xin)息的準確(que)性、真實性,也不(bu)代表(biao)本(ben)站(zhan)立場。內容(rong)(rong)僅為介(jie)紹(shao)詞條基本(ben)情況,本(ben)站(zhan)不(bu)提供(gong)觀看和下載,請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geng)多請到(dao)官方平(ping)臺。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點擊注冊>>,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相關知識文章
世界十大名著 世界名著排行榜 最值得讀的書籍都在這
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有時甚至是一生,生活中稱得上世界名著的作品說來也不少,但真的選出世界十大名著并不容易,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世界十大名著,在這份世界名著排行榜中包括:戰爭與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嘯山莊等等,最值得讀的書籍都在這里,來看看還有哪些吧。
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 中國古典小說盤點 中國文學名著有哪些
中國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以及詞、賦、曲、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多種表現形式,那么你讀過哪些名著?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十大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包括: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相信這些中國文學名著大家都不會陌生,你讀過的是哪些呢?
歐洲文學十大名著 西方經典文學名著盤點 歐洲最著名的名著有哪些
在各大世界文學名著中,許多西方經典文學名著都占有一席之地,歐洲最著名的名著有哪些你覺得看后受益匪淺呢?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歐洲文學十大名著,包括:《荷馬史詩》、《神曲》、《浮士德》、《哈姆雷特》、《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歐洲文學名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日本文學十大名著 日本文學必讀10本經典 最著名的日本文學作品推薦
早期的日本文學作品受到中國文學一些的影響,但在后來日本也漸漸形成自有的文學風格和特色,你知道的最著名的日本文學作品是哪部呢?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日本文學十大名著,包括:《源氏物語》、《雪國》、《平家物語》、《枕草子》、《徒然草》等等,這些都是了解日本文學必讀的經典作品。
美國文學十大名著 美國文學必讀10本經典 美國著名文學作品有哪些
美國文學的歷史不長,它幾乎是和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同時出現,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學特點的過程,你看過的美國著名文學作品有哪些呢?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美國文學十大名著,如《飄》、《紅字》、《白鯨》、《草葉集》、《湯姆叔叔的小屋》等等,這些經典美國文學作品會讓你更好理解美國的文化和歷史。
德國十大必讀名著 德國文學名著排名 德國經典文學作品大全
古今外的名著非常的多,在德國文學史上也有著不少經典名著,如《浮士德》《西線無戰事》《荒原狼》《香水》《罌粟與記憶》《布登勃洛克一家》《鐵皮鼓》等,都是德國經典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本文Maigoo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德國十大必讀名著,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浪漫主義文學十大名著 浪漫主義文學推薦 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有哪些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于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你知道的浪漫主義作品有哪些呢?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浪漫主義文學十大名著,包括:《巴黎圣母院》、《瓦爾登湖》、《白鯨》、《紅字》、《最后一個莫希干人》等等,這些書都能更好的讓你理解浪漫主義。
法國十大必讀名著 法國文學名著排名 法國經典文學作品大全
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中獨樹一幟,一直深受全世界人們的喜愛。如《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局外人》《小王子》《高老頭》《鼠疫》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經典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法國文學名著呢?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法國十大必讀名著,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現代主義文學十大名著 西方現代文學經典推薦 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有哪些
西方現代文學是西方自十九世紀末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復雜性,由多個流派組成,包括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十大名著,包括《惡之花》、《審判》、《達洛維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等,這些經典名著都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和現代復雜性,非常值得一看。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十大名著 批判現實名著推薦 批判現實文學代表作
批判現實主義特指19世紀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也一時興起,這些批判現實主義經典著作生動地反映了社會風俗、人情、國民性和社會矛盾,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十大名著,包括:《紅與黑》、《死魂靈》、《人間喜劇》、《復活》等等,你看過的批判現實文學代表作有哪些呢?
英國十大必讀名著 英國文學名著排名 英國經典文學作品大全
古今外的名著非常的多,在英國文學史上也有著不少經典名著,如《哈姆雷特》《傲慢與偏見》《一九八四》《雙城記》《魯濱遜漂流記》《呼嘯山莊》《簡·愛》等,都是英國經典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本文Maigoo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英國十大必讀名著,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奧地利十大必讀名著 奧地利文學名著排名 奧地利代表性文學作品
奧地利文學在歐洲文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尤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達到了高峰,對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大文豪,也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如《變形記》《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城堡》《昨日的世界》《心靈的焦灼》《審判》《沒有個性的人》等都是奧地利代表性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奧地利文學名著?本文MAIgoo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奧地利十大必讀名著,一起來品讀一下這些名家作品吧。
荷蘭十大必讀名著 荷蘭文學名著書單 荷蘭著名文學作品推薦
荷蘭文學在世界文壇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并對世界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馬格斯·哈弗拉爾》《小約翰》《暗殺》《命運晚餐》《隱藏的力量》《茶商》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荷蘭經典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荷蘭文學名著呢?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荷蘭十大必讀名著,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一生必讀的60部名著 名著有哪些 經典世界名著
你看過的名著有哪些?說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然而幸運的是如今的我們有太多的選擇,各種名著好書琳瑯滿目不知從而讀起,你心目中最經典世界名著又是哪部呢?本文為大家整理了一生必讀的60部名著,包括:圣經、論語、物種起源、全球通史、君主論、史記、孫子兵法等等,這些中外的必讀名著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獲。
世界十大軍事名著 世界著名軍事著作推薦 軍事名著大全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軍事家、將領,將他們的畢生作戰經驗融匯到書里面,成為政治、經濟、外交各個領域領導者的必讀書。你知道關于軍事的書籍有哪些嗎?世界著名軍事著作有哪些呢?本文整理了世界十大軍事名著,其中包括孫子兵法、戰爭論、制勝的科學、戰略論、論持久戰、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大戰略、戰爭藝術概論、制空權、拿破侖文選。這些軍事著作,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十大史書 中國最好的史書排行 中國經典史書有哪些
史書未必一定能如實紀錄歷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編集成書,而且中國王朝歷史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被指是統治者的治國工具,但史書依然是我們了解歷史最主要的途徑,你知道中國經典史書有哪些么?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十大史書,包括:史記、資治通鑒、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等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古代十大自然科學著作 古代著名科學典籍 古代科學名著有哪些
現代的自然科學一般指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等,而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則是農學、醫學、天文學和數學,你能說出的我國古代科學名著有哪些呢?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古代十大自然科學著作,包括:天工開物、夢溪筆談、齊民要術、本草綱目、九章算術、農政全書等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民國時期十大經典名著 民國時期的經典著作 民國名著都有哪些
1912到1949年是我們所說的民國時期,這三十幾年雖然是近現代中國最動蕩的時期但也是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一些民國著作到如今也深受大家喜愛,你看過的民國名著都有哪些呢?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民國時期十大經典名著,包括:吶喊、邊城、四世同堂、家、京華煙云等等,一起和MAIgoo網編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十大重要典籍 古代著名典籍盤點 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有哪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積淀為后人留下了無數智慧的結晶,這些古代典籍至今都為人們所用,你知道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有哪些嗎?本文MAIGOO編輯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古代十大重要典籍,包括: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夢溪筆談、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詩集 中國古詩集推薦 古代經典詩集有哪些
詩這種文學體裁在中國有著豐沃的土壤,我國的古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而到了唐朝詩歌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你讀過的古代經典詩集有哪些呢?本文maigoo網編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古代十大著名詩集,包括: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樂府詩集、古詩源、千家詩、古詩十九首、全唐詩等等,哪部古代詩歌集是你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