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yu),字又之,山東德(de)州平(ping)原人。1934年,畢業于山東省平(ping)原第(di)一中學并考入北京(jing)大學哲學系(xi),1938年畢業。
1939年考取西南聯(lian)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jiu)所第一批(pi)研究(jiu)生,師(shi)從(cong)湯用彤和賀(he)麟教(jiao)授,攻讀中國哲(zhe)學史(shi)和佛教(jiao)史(shi)。1941年畢(bi)業,獲碩士學位。
1942-1964年在(zai)北(bei)京(jing)大(da)學哲(zhe)學系任教(jiao),歷任講師(shi)、副教(jiao)授、教(jiao)授,先后在(zai)北(bei)京(jing)大(da)學講授中國(guo)哲(zhe)學史、宋明理學、中國(guo)哲(zhe)學問(wen)題、朱(zhu)子(zi)哲(zhe)學、華嚴宗研究、佛教(jiao)著作選讀、隋唐(tang)佛教(jiao)和邏輯學等(deng)課程,并在(zai)北(bei)京(jing)師(shi)范大(da)學擔(dan)任中國(guo)哲(zhe)學史課程。
1955-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ke)學版編輯。
1956年起兼(jian)任中國(guo)科學院哲(zhe)學研究(jiu)所研究(jiu)員(yuan),為(wei)新中國(guo)培(pei)養(yang)第一(yi)批(pi)副博(bo)士研究(jiu)生。
1964年,負責籌建國(guo)家第一個宗(zong)(zong)教(jiao)(jiao)研(yan)究(jiu)(jiu)機構——中國(guo)科學院世(shi)界宗(zong)(zong)教(jiao)(jiao)研(yan)究(jiu)(jiu)所,任所長,并于1978年起(qi)招收宗(zong)(zong)教(jiao)(jiao)學碩士(shi)生、博(bo)士(shi)生,1985年起(qi)與北大(da)合作培(pei)養宗(zong)(zong)教(jiao)(jiao)學本科生,為國(guo)家培(pei)養大(da)批宗(zong)(zong)教(jiao)(jiao)學研(yan)究(jiu)(jiu)人才(cai)。他致力于用唯物史觀研(yan)究(jiu)(jiu)中國(guo)佛(fo)教(jiao)(jiao)史和中國(guo)哲學史,并曾(ceng)多次在國(guo)外講學并進(jin)行(xing)學術訪問。
任(ren)繼愈于1987年(nian)(nian)(nian)至2005年(nian)(nian)(nian)1月年(nian)(nian)(nian)間(jian),任(ren)國家圖(tu)書館館長,是學(xue)術(shu)(shu)界的代(dai)表(biao),并擔任(ren)王羲之藝術(shu)(shu)研究院(yuan)學(xue)術(shu)(shu)顧問,曾當選為(wei)第四(si)、五、六、七(qi)、八(ba)屆全國人大代(dai)表(biao),1999年(nian)(nian)(nian)當選為(wei)國際(ji)歐亞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
1991年6月(yue),任繼愈(yu)先(xian)生應邀(yao)出(chu)席(xi)了在山(shan)東省廣(guang)(guang)饒縣舉行的(de)“孫(sun)(sun)子(zi)學術(shu)研(yan)討會”,和其他150余名與(yu)會專(zhuan)家共同(tong)揭開了關于(yu)孫(sun)(sun)子(zi)故(gu)里(li)的(de)千(qian)古之(zhi)謎,確定山(shan)東省廣(guang)(guang)饒縣即為(wei)(wei)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思想(xiang)家、《孫(sun)(sun)子(zi)兵(bing)法》作者、兵(bing)圣孫(sun)(sun)武(孫(sun)(sun)子(zi))的(de)故(gu)里(li)。會上,任繼愈(yu)先(xian)生被推選為(wei)(wei)中國孫(sun)(sun)子(zi)與(yu)齊(qi)文(wen)化研(yan)究會會長,并被聘(pin)為(wei)(wei)廣(guang)(guang)饒縣孫(sun)(sun)子(zi)研(yan)究中心特(te)邀(yao)顧問(wen)。
任繼愈因病醫治無效,于(yu)2009年7月11日4時30分在北京(jing)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任繼愈先(xian)生(sheng)一(yi)生(sheng)簡(jian)樸,嗜(shi)好不多,除了酷愛藏書之(zhi)外(wai),就是一(yi)枚愛不釋手的漢玉把件雙面馬馱金。很為(wei)世人稱道。
《老子今譯》(古(gu)籍(ji)出版(ban)社,1956年8月(yue))
《魏晉(jin)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si)想略論》 (合(he)著,上海人(ren)民出版(ban)社,1956年)
《范縝“神滅論”今(jin)釋》 1957 (譯(yi)注)
《墨子》1961 (專著(zhu))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ji)》(人民(min)出版(ban)社(she),1973年)
《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chu)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you)出(chu)修訂(ding)本)
《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ren)民出版社(she),1981年)
《中國佛學(xue)論(lun)文集》 1984 (合著)
《中國哲學發展史》1985 (專(zhuan)著)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yuan)出(chu)版(ban)社,1991年(nian)11月)
《佛教史(shi)》1991 (專(zhuan)著)
《老子全譯(yi)》(巴蜀(shu)書(shu)社,1992年)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 1994 (專著)
《任繼愈(yu)學術文化隨筆(bi)》(中國青(qing)年(nian)出版社,1996年(nian))
《佛教與東方文(wen)化》 1997 (專著)
《墨(mo)子與(yu)墨(mo)家(jia)》(商務印書(shu)館,1998年12月)
《天人之(zhi)際》 1998 (專(zhuan)著)
《墨子與墨家(jia)》 1999 (專著)
《任繼愈自(zi)選(xuan)集》 2000 (專著)
《竹影(ying)集》(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jie)出版(ban)社,2002年1月)
《任繼愈禪學論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yue))
《皓(hao)首(shou)學術隨筆·任(ren)繼愈卷》(中華書局(ju),2006年10月)
《老子繹讀》(書目(mu)文獻出(chu)版(ban)社(she),2006年12月)
韓(han)非的社會政治(zhi)思想的幾個問題(ti)(《文史哲》1955年(nian)04期)
從“內經”看中醫(yi)的理論基礎(chu)(《江西中醫(yi)藥》1956年06期)
魯(lu)迅同(tong)中國古代偉(wei)大思想(xiang)家(jia)們的(de)關(guan)系(《科學通報》1956年10期)
魏晉(jin)清談的實質和(he)影響(《歷(li)史教學》1956年10期(qi))
禪(chan)宗哲學(xue)思想略論(《哲學(xue)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時代天文學(xue)和(he)老子的唯物主義(yi)思(si)想(《北(bei)京大學(xue)學(xue)報(bao):哲學(xue)社會科(ke)學(xue)版》1959年04期)
論(lun)老(lao)子哲學的唯(wei)物主義本(ben)質——兼答(da)關鋒、林聿時同志(《哲學研(yan)究》1959年07期(qi))
天(tian)臺宗哲學(xue)思想略論(《哲學(xue)研究》1960年(nian)02期)
莊子探源——從(cong)唯(wei)物主(zhu)義的莊周到(dao)唯(wei)心主(zhu)義的“后期莊學(xue)”(《北京大(da)學(xue)學(xue)報(bao):哲學(xue)社會(hui)科學(xue)版》1961年02期;《哲學(xue)研(yan)究》1961年02期)
法相宗哲學(xue)思想略論(《哲學(xue)研究》1962年(nian)02期)
老子的樸(pu)素辯證法思想(《教學與(yu)研究》1962年02期(qi))
墨子生卒年(nian)簡考(《文史哲》1962年(nian)02期)
關于(yu)《物不遷論(lun)》—一篇形而上學(xue)(xue)的佛學(xue)(xue)論(lun)文(《學(xue)(xue)術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zi)——奴隸社(she)會的保守派、封(feng)建社(she)會的“圣人”(《北(bei)京大學學報:哲學社(she)會科學版》1962年04期)
莊子(zi)探源之四——“后(hou)期(qi)莊學(xue)(xue)”(內(nei)篇(pian))的唯心主義哲學(xue)(xue)體系(xi)(《北京(jing)大(da)學(xue)(xue)學(xue)(xue)報(bao):哲學(xue)(xue)社(she)會科學(xue)(xue)版(ban)》1962年05期(qi))
孔子的“仁”的保(bao)守思想中的進步意義(《學術(shu)月刊》1962年07期(qi))
王弼“貴無”的(de)唯心主義本(ben)體論(lun)(《北京大學(xue)學(xue)報(bao):哲(zhe)學(xue)社會科學(xue)版》1963年03期)
關于(yu)《不真(zhen)空論(lun)》(附(fu)今譯)(《學術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lao)子是(shi)唯(wei)物主義者(《哲學研究》1963年06期(qi))
李(li)筌(quan)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軍事(shi)辯(bian)證法思想(《北京大學(xue)學(xue)報:哲學(xue)社(she)會(hui)科學(xue)版》1963年06期)
孔子講的“仁”能(neng)不(bu)能(neng)是人類普遍的愛(《學術月(yue)刊(kan)》1963年08期)
研(yan)究哲學史(shi)首先要尊重歷史(shi)(《哲學研(yan)究》1963年04期)
儒教的再評價(《社會(hui)科學戰線》1982年02期)
宗教(jiao)研究(jiu)與哲學研究(jiu)(《青海社會(hui)科(ke)學》1982年05期)
中國(guo)文化的(de)特(te)點(dian)(《承德民族師專學(xue)報》1985年01期)
道家與道教(《國土資源(yuan)高等職業教育研究(jiu)》1987年03期)
禪宗與中國文化(《社會科(ke)學戰線》1988年02期)
唐(tang)代(dai)三教中的佛教(《五臺山研(yan)究》1990年03期)
中華民族(zu)(zu)的(de)生命力:民族(zu)(zu)的(de)融(rong)合(he)力,文(wen)化的(de)融(rong)合(he)力(《學術研究(jiu)》1991年01期)
從(cong)中(zhong)華(hua)民(min)族(zu)文化(hua)看中(zhong)國(guo)哲(zhe)學的未來(《哲(zhe)學研究》1991年(nian)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問(wen)題提(ti)到日程上來(《哲學(xue)研究》1992年01期)
中(zhong)國(guo)哲學的過去與(yu)未來(《中(zhong)國(guo)哲學史(shi)》1993年03期(qi))
弘忍(ren)與(yu)禪宗(《佛學研(yan)究》1994年01期)
李贄思想的進(jin)步性(xing)(《首都師范(fan)大學(xue)學(xue)報:社科版》1994年05期)
中(zhong)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齊魯(lu)學(xue)刊》1994年06期)
馮(feng)友蘭(lan)先(xian)生對中(zhong)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齊魯學刊(kan)》1996年02期(qi))
老學(xue)源流(《尋根》1996年02期)
中國哲(zhe)學史的里程(cheng)碑(bei)──老子的“無”(《中國哲(zhe)學史》1997年(nian)01期)
天臺宗(zong)(zong)與中國佛教(《世界(jie)宗(zong)(zong)教研(yan)究(jiu)》1998年02期(qi))
齊文化的產生和研究齊文化的意(yi)義(《濟南教(jiao)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郭店竹(zhu)簡與楚文化(hua)(《中(zhong)國(guo)哲學史》2000年(nian)01期)
中(zhong)國傳統文化的(de)光明(ming)前景(《中(zhong)國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贄(zhi)的悲(bei)劇結局(《首都師(shi)范(fan)大學(xue)學(xue)報(bao):社會科學(xue)版》2000年04期)
朱(zhu)熹格物說的歷(li)史意義(《南昌大(da)學學報:人文社會(hui)科學版(ban)》2001年01期)
二十一世紀的中(zhong)國哲學(xue)(《中(zhong)國哲學(xue)史(shi)》2001年01期)
宗教學(xue)理論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和現狀(《中(zhong)國宗教》2001年02期)
談談孝道(《人民(min)日報(bao)》2001年7月24日)
五(wu)臺山文化是(shi)中國(guo)傳(chuan)統(tong)文化的(de)縮影——五(wu)臺山佛教(jiao)文化國(guo)際學術會議上的(de)講話(《五(wu)臺山研(yan)究(jiu)》2002年03期)
李贄(zhi)改革悲劇給后人的(de)啟示(《首都師范大學學報(bao):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說忠孝——儒學的回顧(gu)與前(qian)瞻(zhan)(《紀念孔子(zi)誕生(sheng)2555周年國際學術(shu)研討會論文(wen)集》卷一,2004年)
無神(shen)論教育與科教興國(guo)——2003年11月28日(ri)在中國(guo)無神(shen)論學(xue)(xue)會(hui)2003年學(xue)(xue)術年會(hui)上的講(jiang)話(《科學(xue)(xue)與無神(shen)論》2004年01期)
中國封(feng)建社(she)會(hui)忠孝規范的歷史貢獻(xian)(《中國社(she)會(hui)科學院(yuan)院(yuan)報(bao)》2004年1月29日)
對忠孝傳統應給(gei)予新(xin)評價(《北京日(ri)報(bao)》2004年2月(yue)23日(ri))
現代(dai)文明與(yu)宗(zong)教(jiao)(jiao)對話(《中(zhong)國(guo)宗(zong)教(jiao)(jiao)》2004年12期)
漢字識(shi)繁(fan)用簡的(de)必要與可能(《光明日報》2006年5月17日)
再談儒家和儒教(《北京日報》2007年(nian)3月12日)
再談儒學(xue)(《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26日)
《墨(mo)子·非攻》讀后
《中國哲學史》(四卷本(ben),人(ren)民出版(ban)社(she),1963年7月初版(ban))
《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juan)本(ben),已出四卷(juan),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nian))
《佛教經籍選(xuan)編》1985 (選(xuan)編)
《中國佛教史(shi)》(八卷本,已出(chu)三卷,中國社(she)會科(ke)學出(chu)版社(she),1988年4月(yue))
《中(zhong)國道教(jiao)史》(上海人民出版(ban)(ban)社(she),1989年;中(zhong)國社(she)會科學出版(ban)(ban)社(she)于2001年出版(ban)(ban)增訂本)
《道(dao)藏提要》(中國社(she)會科學出(chu)版社(she),1991年7月(yue))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1993 (主(zhu)編(bian))
《中國(guo)哲學史通覽》 1994 (主(zhu)編(bian))
《中國文化史(shi)知識叢書》1996 (主編)
《北京圖書館同(tong)人文選·第三(san)輯》 1997 (主編)
《禪宗與中(zhong)國文化》1997 (主編)
《宗教大辭(ci)典》(上海(hai)辭(ci)書出版(ban)社,1998年8月)
《儒教問(wen)題爭論集》 2000 (主編)
《中國藏書樓(lou)》 2001 (主編)
《宗教小辭典叢(cong)書(shu)》 2001 (主編)
《齊魯人杰叢書》 2001 (主(zhu)編)
《中國版本文(wen)化叢書》 2002 (主編(bian))
《中國國家圖(tu)書館碑(bei)帖精(jing)華》 2002 (主編)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宗教學》 2002 (主(zhu)編)
《佛教大辭典》(江蘇(su)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yue))
《中華大藏經》 2004 (主編)
《墨子(zi)大全》 2005 (主(zhu)編)
《新版(ban)宗教史叢書》 2006 (主(zhu)編)
《國際(ji)漢學》(1-16輯 ) 1998-2007 (主編(bian))
《國家圖書館藏敦(dun)煌(huang)遺書》 2008 (主(zhu)編)
《中國文化經典(dian)》2008 (主編)
《中(zhong)華大典·哲學(xue)典》 2008 (主(zhu)編)
《中國少數民族哲學思想(xiang)史(shi)論(lun)集》序(《哲學研究(jiu)》1983年06期)
《印度佛教史(shi)》漢譯本序(《晉陽學刊》1984年05期(qi))
《五(wu)臺(tai)山古詩選注》序(《五(wu)臺(tai)山研究》1987年(nian)01期(qi))
《中(zhong)國佛性論》序(《哲學研究》1988年06期)
《禪(chan)宗(zong)的形成(cheng)及(ji)其初期思想研究(jiu)》序(xu)(《哲學研究(jiu)》1989年11期)
《陰(yin)符經素書釋(shi)義》序(《中國道教(jiao)》1992年03期)
《蘇軾禪詩研究(jiu)》序(《佛學研究(jiu)》1995年(nian)01期(qi))
《中國儒教史》序(《中國哲學史》1997年04期(qi))
《惠能評(ping)傳》序(xu)(《中國哲學史》1999年03期)
《湯用(yong)彤全集(ji)》序(xu)二(《中國哲學史》2001年(nian)02期)
《十(shi)六國(guo)帝(di)王(wang)列傳》序(《文史(shi)月刊》2003年01期)
對中(zhong)國(guo)儒教的全面剖析——《中(zhong)國(guo)儒教論(lun)》序(xu)(《中(zhong)國(guo)社會(hui)科學(xue)院院報》2005年(nian)12月(yue)1日)
熊十(shi)力先生的(de)為人與治學(1988年)
有關蔡(cai)元培校長幾則軼事(shi)(《北京大學(xue)學(xue)報:哲學(xue)社會科學(xue)版》1998年02期)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北京日(ri)報(bao)》2006年4月3日(ri))
孫家(jia)(jia)正(zheng):任(ren)繼愈(yu)是國(guo)家(jia)(jia)圖(tu)(tu)書(shu)館(guan)(guan)(guan)任(ren)職時間最長(chang)的(de)(de)(de)一位(wei)館(guan)(guan)(guan)長(chang)。文化部原部長(chang)孫家(jia)(jia)正(zheng)曾評價說:“任(ren)先生(sheng)是圖(tu)(tu)書(shu)館(guan)(guan)(guan)界的(de)(de)(de)一面旗(qi)幟,作為(wei)一名德(de)高(gao)望重的(de)(de)(de)資深學者,這(zhe)面旗(qi)幟和國(guo)家(jia)(jia)圖(tu)(tu)書(shu)館(guan)(guan)(guan)的(de)(de)(de)地位(wei)是相稱的(de)(de)(de),把(ba)許多專家(jia)(jia)學者、知識界以及(ji)社會上關心圖(tu)(tu)書(shu)館(guan)(guan)(guan)事業的(de)(de)(de)人們吸(xi)引(yin)、聚(ju)集到這(zhe)面旗(qi)幟下,大大提高(gao)了(le)國(guo)家(jia)(jia)圖(tu)(tu)書(shu)館(guan)(guan)(guan)崇高(gao)的(de)(de)(de)學術地位(wei)、文化形象。”
杜繼(ji)文:在(zai)學術上,任繼(ji)愈對中(zhong)國哲學史的(de)(de)(de)研(yan)究具有開(kai)創意(yi)義。杜繼(ji)文說:“他(ta)特別能采取平等(deng)的(de)(de)(de)態度來研(yan)討,跟學生在(zai)一(yi)起(qi)也(ye)特別隨便,從來不會(hui)用(yong)自己(ji)的(de)(de)(de)身份強迫(po)別人接受他(ta)的(de)(de)(de)觀(guan)點(dian)。”任繼(ji)愈90歲生日時,學生想為他(ta)做壽,但是(shi)他(ta)并沒有同意(yi),只是(shi)進行了一(yi)個很低調的(de)(de)(de)學術研(yan)討會(hui)。“任先生始(shi)終都把自己(ji)當成(cheng)一(yi)個最平常、普通的(de)(de)(de)人,他(ta)沒有任何特別的(de)(de)(de)特點(dian),可(ke)是(shi)這也(ye)就是(shi)他(ta)最特別的(de)(de)(de)地方。”
陳(chen)(chen)力(li):作為(wei)中國(guo)(guo)(guo)(guo)國(guo)(guo)(guo)(guo)家(jia)圖(tu)書館名(ming)譽館長的任(ren)繼(ji)愈(yu),在(zai)(zai)國(guo)(guo)(guo)(guo)圖(tu)有(you)很(hen)高(gao)的威望(wang)。陳(chen)(chen)力(li)透(tou)露,以前每次(ci)參加(jia)國(guo)(guo)(guo)(guo)圖(tu)的會(hui)議,任(ren)老(lao)(lao)說的最(zui)多的就(jiu)是希望(wang)大家(jia)多讀(du)書。“他(ta)還曾幽(you)默地說過(guo),國(guo)(guo)(guo)(guo)圖(tu)博士論文(wen)廳中有(you)句(ju)話是《楚辭(ci)》里的‘路漫漫其修(xiu)遠(yuan)兮,吾將上(shang)下而求索(suo)’,任(ren)老(lao)(lao)笑(xiao)稱應該(gai)把(ba)這(zhe)話換掉,免得讀(du)者(zhe)覺得在(zai)(zai)國(guo)(guo)(guo)(guo)圖(tu)里查資料(liao)要東奔西跑,國(guo)(guo)(guo)(guo)圖(tu)也(ye)要給讀(du)者(zhe)提供更(geng)方便的服務。”陳(chen)(chen)立認(ren)為(wei),任(ren)老(lao)(lao)一(yi)生(sheng)處世低調,不圖(tu)虛(xu)名(ming),“他(ta)生(sheng)前曾交待過(guo)幾件事,不出全(quan)集、不過(guo)生(sheng)日、過(guo)世后不進(jin)行很(hen)隆重的告別(bie)儀式。”李申(任(ren)繼(ji)愈(yu)的學(xue)生(sheng)、上(shang)海師范大學(xue)哲(zhe)(zhe)學(xue)教授) 李申認(ren)為(wei),他(ta)不僅是研究 讀(du)點(dian)校,他(ta)總(zong)是親(qin)力(li)親(qin)為(wei),從中國(guo)(guo)(guo)(guo)哲(zhe)(zhe)學(xue)的大家(jia),也(ye)是一(yi)位 不做(zuo)‘掛名(ming)主編’。”李申說,每全(quan)方位地研究中國(guo)(guo)(guo)(guo)傳統文(wen)化(hua) 辭(ci)去國(guo)(guo)(guo)(guo)家(jia)圖(tu)書館任(ren)老(lao)(lao)辦公(gong)的學(xue)者(zhe)。“特別(bie)是對于古籍文(wen)獻整理,任(ren)老(lao)(lao)有(you)著自己(ji)的原則。從做(zuo)選(xuan)題、寫提綱到審 稿任(ren)老(lao)(lao)都要一(yi)本本看過(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