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博物館
0 票數:0 #博物館#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國發現時代早、文物豐富、保護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時,澧縣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城頭山遺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縣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遺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貴文物。
  • 中文名: 城頭(tou)山(shan)古文化(hua)遺址博物館
  • 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車溪鄉(xiang)城頭山村
  • 博物館等級: 國家三級(文物)
詳細(xi)介紹 PROFILE +

基本介紹

城頭山(shan)古文(wen)化遺(yi)址(zhi),位于(yu)湖(hu)南省常(chang)德市(shi)澧縣(xian),是中(zhong)國南方史前(qian)大溪文(wen)化至石家河文(wen)化時期的(de)遺(yi)址(zhi),也是迄今中(zhong)國唯一發現(xian)時代早(zao)、文(wen)物豐富、保護完整的(de)古城遺(yi)址(zhi),被(bei)譽為“中(zhong)國最早(zao)的(de)城市(shi)”。

1979年(nian)湖南(nan)省(sheng)(sheng)文(wen)物普(pu)查時,澧(li)縣考古(gu)工作(zuo)者首次發現城(cheng)頭山(shan)遺址。1991年(nian)至(zhi)2011年(nian),由(you)湖南(nan)省(sheng)(sheng)考古(gu)所主持,澧(li)縣進行了13次考古(gu)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fang)米,先后出土有古(gu)城(cheng)遺址、氏族墓葬(zang)、大(da)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de)(de)水稻(dao)田等大(da)批珍(zhen)貴文(wen)物。城(cheng)頭山(shan)古(gu)文(wen)化遺址代表(biao)了長江(jiang)流域(yu)新石器時代古(gu)文(wen)明(ming)的(de)(de)發展(zhan)高度,對研究人類文(wen)明(ming)的(de)(de)起源(yuan)、早期(qi)城(cheng)池的(de)(de)建立以及階級、國家(jia)的(de)(de)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1996年,城頭山(shan)古(gu)文化遺址(zhi)被(bei)批準(zhu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u)單位;2001年,被(bei)評(ping)為“中國20世(shi)紀100項考古(gu)大發現”之(zhi)一,鐫刻到“中華世(shi)紀壇”的青銅(tong)甬道上。

館藏實力

古城

城(cheng)頭(tou)山古文化遺址(zhi)在(zai)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ai)崗上(shang),發掘表明,距今7000年(nian)前(qian)就(jiu)有人類在(zai)這個(ge)崗地(di)(di)上(shang)居住(zhu)和(he)(he)從事生(sheng)產等活(huo)動。大約5000年(nian)前(qian),人們即筑恒為城(cheng),作(zuo)為防(fang)御,現存(cun)墻體寬25—37米,城(cheng)高2—4米。城(cheng)址(zhi)保存(cun)較好,平面(mian)呈圓形(xing),由護城(cheng)河(he)、夯土城(cheng)墻和(he)(he)東、西、南(nan)、北(bei)四門組成,占(zhan)地(di)(di)76000多平方米(不包括護城(cheng)河(he))。

城(cheng)頭(tou)山西(xi)南(nan)城(cheng)墻(qiang),發現有四次大(da)規模筑(zhu)城(cheng)的(de)過程,形成相應的(de)四期(qi)城(cheng)墻(qiang),從(cong)下到上累次加高,每(mei)期(qi)城(cheng)墻(qiang)都有內外坡的(de)堆積層。其中第(di)一期(qi)城(cheng)墻(qiang)年代久,距今6000年左(zuo)右,直接筑(zhu)造在原(yuan)生土(tu)面(mian)上,未見明顯的(de)夯筑(zhu)痕跡。

南門為古城早期(qi)的(de)(de)陸(lu)地通道,發(fa)掘有大溪文(wen)化早期(qi)的(de)(de)壕溝,壕溝外坡發(fa)現(xian)有用豎(shu)立木(mu)樁,蘆席,橫木(mu)條和(he)子篾扎緊成(cheng)籬(li)笆(ba)狀(zhuang)的(de)(de)相當堅(jian)實的(de)(de)護坡設(she)施,保(bao)存十(shi)分完(wan)整(zheng)。壕溝中還發(fa)現(xian)了一件制作(zuo)非(fei)常精(jing)致且保(bao)存完(wan)整(zheng)的(de)(de)木(mu)漿、艄(shao)及壕溝上(shang)架設(she)的(de)(de)木(mu)橋(已垮塌)。

民宅

保(bao)存較(jiao)好(hao),規(gui)格較(jiao)高,規(gui)模較(jiao)大(da)的有三座屈家(jia)嶺文化時期(qi)的房址,集中(zhong)分布在(zai)城址中(zhong)心附近。它(ta)們均筑(zhu)有四(si)面坡(po)下的黃土臺基(ji),而后(hou)再在(zai)臺基(ji)面上挖(wa)基(ji)槽(cao),修整居住(zhu)面,然后(hou)起建,平面形狀為方形或(huo)長方形。

一(yi)座是小型(xing)排房(fang)(fang),中(zhong)間(jian)為(wei)走廊,兩邊對稱分(fen)布(bu)小房(fang)(fang)間(jian),單個居(ju)(ju)室(shi)面(mian)積僅3~5平方米,表明已有分(fen)室(shi)而居(ju)(ju)的現象(xiang);一(yi)座是套房(fang)(fang),前為(wei)餐(can)廳,后為(wei)有四個連體灶的廚房(fang)(fang);另一(yi)座是大(da)型(xing)殿堂式(shi)建筑(zhu),室(shi)內面(mian)積達(da)到63平方米,專家推定或為(wei)祖廟。房(fang)(fang)屋(wu)因使用功能不同而出(chu)現結構上的分(fen)化,是這一(yi)時期房(fang)(fang)屋(wu)建筑(zhu)的一(yi)大(da)特點。

稻田

在城南壕溝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170多種人工種植和野生植物籽及豬、羊、狗、鹿等(deng)20多種家養和野生動物(wu)(wu)骨骸,其(qi)時間超(chao)過(guo)了(le)1974年(nian)在浙江發現(xian)的(de)河姆渡遺址(zhi)(zhi)。距(ju)離(li)城頭山遺址(zhi)(zhi)1公(gong)(gong)里處,還發現(xian)距(ju)今約(yue)(yue)8000年(nian)的(de)人(ren)工栽(zai)培稻(dao);距(ju)離(li)城頭山遺址(zhi)(zhi)10多公(gong)(gong)里處,則發現(xian)了(le)距(ju)今約(yue)(yue)8000年(nian)的(de)大量稻(dao)田實物(wu)(wu)標本(ben),其(qi)中40%有人(ren)工栽(zai)培痕跡,有水坑和水溝等(deng)原始灌(guan)溉系統,是現(xian)存(cun)灌(guan)溉設施完(wan)備(bei)的(de)世界較早的(de)水稻(dao)田。

陶窯

在城頭山(shan)遺址,已發掘10座陶窯, 其中(zhong)(zhong)7座位于城址中(zhong)(zhong)部,有紅燒土(tu)塊、灰坑(keng)和灰溝,專家推測為磚的前身。

另外,鄰(lin)近還有多座簡(jian)(jian)易工棚(peng)(peng)一(yi)(yi)(yi)(yi)類的建筑(zhu),僅見(jian)柱洞(dong),不(bu)見(jian)基槽,它們與鄰(lin)近陶(tao)窯一(yi)(yi)(yi)(yi)道構成了一(yi)(yi)(yi)(yi)個(ge)完整(zheng)的制(zhi)陶(tao)區(qu),規模宏大,設施齊全,保存(cun)完整(zheng)。這些陶(tao)窯、灰(hui)坑、灰(hui)溝和簡(jian)(jian)易工棚(peng)(peng)一(yi)(yi)(yi)(yi)類的建筑(zhu)都屬(shu)于同一(yi)(yi)(yi)(yi)時期(qi),即大溪文化第三期(qi)。

此外,還發(fa)現(xian)(xian)有(you)斟(zhen)酒器(qi)陶鬶和貯酒器(qi)陶甕,陶鬶、陶觚和陶溫(wen)鍋(guo)的發(fa)現(xian)(xian),說明城(cheng)頭山及周邊地區(qu),5000年前飲酒已(yi)相當普遍和講(jiang)究,酒文化的發(fa)展已(yi)達到相當水平(ping)。陶溫(wen)鍋(guo)的發(fa)現(xian)(xian),證(zheng)明在城(cheng)頭山已(yi)出現(xian)(xian)了酒肆(酒店或釀酒手工作坊(fang)),從而將賣酒行業(ye)的出現(xian)(xian)大大提前。

祭壇

在(zai)(zai)城(cheng)頭(tou)山(shan)遺(yi)址東門(men)豁口角城(cheng)內,現存(cun)一(yi)(yi)個(ge)用黃色純凈土(tu)筑造(zao)的(de)建筑基(ji)址,黃土(tu)臺略呈(cheng)橢(tuo)圓形(xing),面積(ji)約250平方米(mi)(mi),在(zai)(zai)平地堆筑夯(hang)打而成,中(zhong)間(jian)高,向邊(bian)沿傾斜(xie),在(zai)(zai)較高部位有五個(ge)圓坑(keng),坑(keng)中(zhong)置放(fang)大塊卵石(shi)(shi)。在(zai)(zai)土(tu)臺至高點有一(yi)(yi)個(ge)徑近1米(mi)(mi),深0.2米(mi)(mi),底部平整、圓邊(bian)極規則的(de)坑(keng),在(zai)(zai)坑(keng)中(zhong),平放(fang)著一(yi)(yi)塊橢(tuo)園形(xing)的(de)大卵石(shi)(shi)。東緣發(fa)現數量甚多的(de)大溪文化(hua)早期(qi)墓(mu)葬,墓(mu)坑(keng)四角之外各有一(yi)(yi)座沒有隨(sui)葬品的(de)屈肢葬墓(mu)。其中(zhong)一(yi)(yi)座墓(mu)的(de)骨架葬于一(yi)(yi)大圓坑(keng)中(zhong),坑(keng)內隨(sui)葬有牛的(de)下(xia)顎骨和鹿牙,但沒有陶、石(shi)(shi)器,專家考證所葬為巫(wu)師。

城(cheng)頭山(shan)發(fa)現和揭露的(de)是一座時代較早的(de)完(wan)整(zheng)祭(ji)壇(tan)和眾多的(de)祭(ji)祀(si)坑,是大溪文(wen)化(hua)早期(qi)從事祭(ji)祀(si)和宗教活動的(de)大型祭(ji)壇(tan)。在同時期(qi)的(de)各地發(fa)現中,它是較大、較完(wan)整(zheng)也是揭露得(de)較清(qing)楚的(de)一處。

歷史沿革

1979年7月,在(zai)全省文物普(pu)查中(zhong),發(fa)現城頭山遺(yi)址。

1991年10月,對城址(zhi)進行第(di)一次實測,解剖(pou)了西南城墻,將筑(zhu)城時間定為屈(qu)家嶺文(wen)化中期。

1992年11月,在東城墻內揭露了(le)(le)從大溪文化至石(shi)家河文化的一(yi)批(pi)房基址(zhi),清理了(le)(le)數十座大溪文化的屈(qu)肢葬墓和甕棺葬墓。

1993年11月(yue),發現了壓在較晚(wan)城墻外坡(po)下的大溪文化時期的環壕。

1994年11月,在(zai)城(cheng)(cheng)的(de)西北部發現了(le)從大溪文(wen)化晚(wan)期至屈家嶺文(wen)化晚(wan)期的(de)墓葬區。在(zai)城(cheng)(cheng)的(de)中(zhong)心偏西揭露了(le)一處包括多座陶窯、多余(yu)取土(tu)坑道(dao)和眾(zhong)多貯水坑、和泥坑以及(ji)工棚(peng)的(de)大溪文(wen)化制陶作坊區。在(zai)南城(cheng)(cheng)墻下壓的(de)大溪文(wen)化環壕(hao)開(kai)挖(wa)段落中(zhong),發現了(le)炭化稻谷、數(shu)十種植物籽實,竹和蘆葦編(bian)織物以及(ji)木(mu)質船漿、船艄等。

1996年,初現了四(si)次(ci)筑城(cheng)的地(di)層關系(xi),并(bing)小面積露(lu)出了壓在早期城(cheng)墻之下的古稻田。

1997年,大面積揭(jie)露古(gu)稻田,同時將(jiang)西(xi)(xi)南城(cheng)墻探溝展寬并(bing)向東西(xi)(xi)伸展,取(qu)得了四次(ci)筑城(cheng)完整(zheng)、準確的剖面。

1998年11月,揭(jie)露祭壇,在東城門內發現建(jian)城之前湯家(jia)崗文(wen)化時期的聚落遺存。

1999年11月,發現(xian)了(le)大溪文(wen)化(hua)一期(qi)早段(建城前(qian))的稻田遺跡。

2000年(nian)11月,對城(cheng)的西北部位發(fa)現大溪(xi)文(wen)化時期所筑一、二期城(cheng)墻(qiang)的環壕。

2001年,發現(xian)大型廳堂(tang)或宗廟(miao)式(shi)建筑,近(jin)百個(ge)祭祀坑(keng)。

其他信息

遺址價值

城頭山城址的(de)(de)發現,表明長江流域也是(shi)中(zhong)華文明的(de)(de)搖籃,對研究人類文明的(de)(de)起源(yuan)、早期(qi)城池的(de)(de)起源(yuan)以及階級、國家的(de)(de)產生(sheng)具有意義,并改寫了中(zhong)國的(de)(de)史(shi)前史(shi)。

在城(cheng)頭(tou)山古城(cheng)未(wei)確證(zheng)之前,中國(guo)已(yi)知最早的(de)一(yi)座城(cheng)為(wei)仰韶文(wen)化晚期筑造的(de)河南鄭州西山古城(cheng),距(ju)今約5300年。而城(cheng)頭(tou)山遺(yi)址始建于(yu)6000年前,從(cong)規模、從(cong)功能、從(cong)工程規劃施(shi)工來看,已(yi)經屬于(yu)“城(cheng)”的(de)范疇(chou),曾(ceng)為(wei)統(tong)領一(yi)方的(de)政(zheng)治中心,考古學家(jia)蘇(su)秉琦(qi)認定為(wei)“古國(guo)”。

在城頭山遺址發掘出有(you)(you)三丘古稻(dao)田,稻(dao)田西邊的(de)(de)(de)(de)原生土上,有(you)(you)人工開(kai)鑿的(de)(de)(de)(de)水塘(tang)、水溝等初(chu)步(bu)配套的(de)(de)(de)(de)灌溉設施(shi),距今6000-6600年,這是(shi)現存灌溉設施(shi)完備的(de)(de)(de)(de)世(shi)界最(zui)早的(de)(de)(de)(de)水稻(dao)田。城頭山古水稻(dao)田的(de)(de)(de)(de)發現,代(dai)表了(le)長(chang)江(jiang)流域(yu)新石(shi)器時代(dai)古文明(ming)的(de)(de)(de)(de)發展高度(du),對研究長(chang)江(jiang)流域(yu)文明(ming)因素的(de)(de)(de)(de)形成(cheng)、世(shi)界稻(dao)作農(nong)業的(de)(de)(de)(de)興起和發展等具(ju)有(you)(you)重要的(de)(de)(de)(de)學術價值,并駁斥(chi)了(le)“中國水稻(dao)是(shi)由南(nan)亞傳(chuan)來的(de)(de)(de)(de)”這一傳(chuan)統觀點(dian)。

本(ben)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 給生活一把琴(qin) 】編(bian)輯上(shang)傳(chuan)提(ti)供,詞(ci)條(tiao)屬于(yu)開(kai)放詞(ci)條(tiao),當(dang)前頁(ye)面所(suo)展示(shi)的詞(ci)條(tiao)介紹涉及宣傳(chuan)內容(rong)屬于(yu)注(zhu)冊用戶個人編(bian)輯行為,與【城頭山古文化(hua)遺址博物館】的所(suo)屬企業/所(suo)有人/主(zhu)體無關(guan),網站(zhan)不(bu)完全保(bao)證內容(rong)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也不(bu)代(dai)表本站(zhan)立場,各項數據信息存在更新不(bu)及時(shi)的情況(kuang),僅供參考,請以(yi)官方發布(bu)為準。如果頁(ye)面內容(rong)與實際(ji)情況(kuang)不(bu)符,可(ke)點擊“反饋”在線向網站(zhan)提(ti)出(chu)修改,網站(zhan)將(jiang)核實后進行更正。 反饋
詞條所在榜單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用戶(hu)提供信(xin)息(xi)存儲空間服務(wu),非“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文(wen)章/文(wen)字均(jun)是(shi)注冊用戶(hu)自主發布上傳,不(bu)代表本站觀點,版(ban)權(quan)歸原作者所有,如(ru)有侵權(quan)、虛(xu)假信(xin)息(xi)、錯誤信(xin)息(xi)或任何問題,請(qing)及時聯(lian)系我們,我們將(jiang)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wang)(wang)頁(ye)上相關信息的(de)知識(shi)產權歸網(wang)(wang)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著作權、商標權、為用戶(hu)提供的(de)商業信息等(deng)),非經許(xu)可不得抄襲或使用。
提交(jiao)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3129個品牌入駐 更新521332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07903個代理需求 已有1390942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