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er)首(shou)》是(shi)晉宋之(zhi)際(ji)文學家陶淵明(ming)的(de)(de)組詩作(zuo)(zuo)品。這是(shi)一組詠懷詩,多(duo)嘆息旅途行役(yi)之(zhi)苦,詠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zhi)意,表現了作(zuo)(zuo)者歸隱后有志難酬的(de)(de)政治苦悶,抒發(fa)了自己不與(yu)世俗同流合污的(de)(de)高潔人格(ge)。全詩語言質樸,文體省凈,而內(nei)涵豐富(fu),包蘊(yun)深遠,體現了陶詩的(de)(de)基(ji)本特色。
其一
人生無根(gen)蒂,飄如陌上塵(chen)。
分散(san)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xiong)弟,何必骨肉(rou)親!
得歡當作樂(le),斗酒聚(ju)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nan)再(zai)晨。
及時(shi)當(dang)勉勵,歲月(yue)不待人。
其二
白日淪西河(he),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fang)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quan)孤影。
日月擲(zhi)人去,有志不(bu)獲騁。
念此懷(huai)悲凄(qi),終曉不能靜(jing)。
其三
榮華(hua)難久居,盛衰不可(ke)量。
昔為叁春蕖(qu),今作秋蓮房(fang)。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ju)央。
日月有環周(zhou),我去不再陽(yang)。
眷(juan)(juan)眷(juan)(juan)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其四
丈夫志(zhi)四海,我(wo)愿不知老。
親(qin)戚(qi)共一處,子(zi)孫還相保。
觴弦肆(si)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zao)。
孰(shu)若當(dang)世時(shi),冰(bing)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五
憶我(wo)少壯時(shi),無樂(le)自欣豫。
猛志(zhi)逸(yi)四海(hai),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yue)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huan)無復(fu)娛,每(mei)每(mei)多憂(you)慮。
氣力漸衰(shuai)損,轉(zhuan)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wo)不得住。
前涂當幾許,未知止(zhi)泊處。
古人(ren)(ren)惜寸陰,念此使人(ren)(ren)懼(ju)。
其六
昔聞(wen)長(chang)者言,掩(yan)耳每不(bu)喜。
奈(nai)何五十年(nian),忽(hu)已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yi)毫無復意。
去(qu)去(qu)轉欲速,此(ci)生豈再(zai)值。
傾(qing)家(jia)持作樂,竟此歲(sui)月駛。
有子不留金,何(he)用身後置(zhi)!
其七
日月(yue)不(bu)肯遲,四時(shi)相催迫。
寒風拂枯(ku)條(tiao),落(luo)葉掩長陌(mo)。
弱質(zhi)與(yu)運頹,玄(xuan)發早已白。
素標插人(ren)頭,前(qian)途(tu)漸就窄。
家(jia)為逆旅舍,我(wo)如當去客。
去去欲何之(zhi)?南山有(you)舊宅。
其八
代(dai)耕本非望(wang),所(suo)業(ye)在田桑(sang)。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qi)期過滿腹,但愿飽(bao)粳糧(liang)。
御(yu)冬(dong)足大布,粗絺(chi)以應陽(yang)。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shang)!
人(ren)皆(jie)盡獲(huo)宜,拙生失其(qi)方(fang)。
理也(ye)可奈何!且為陶一(yi)觴。
其九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chu)兩端(duan)。
掩淚泛東逝,順(shun)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顛(dian)。
蕭(xiao)條隔天(tian)涯,惆悵念(nian)常餐(can)。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梁(liang)難(nan)虧替(ti),絕音寄斯(si)篇。
其十
閑(xian)居(ju)執蕩志(zhi),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shang)逝東崖(ya)。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wo)懷。
歲月有(you)常(chang)御(yu),我來淹(yan)已彌。
慷慨憶(yi)綢繆(mou),此(ci)情久已離。
荏(ren)苒(ran)經(jing)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yi)馀木,倏忽日月虧(kui)。
其十一
我行未(wei)云(yun)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fu)塵梁。
邊雁悲無所,代謝(xie)歸北(bei)鄉。
離鹍(kun)鳴清池(chi),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為(wei)辭,遙(yao)遙(yao)春夜長。
其十二
嫋(niao)嫋(niao)松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三(san)五間(jian),喬柯何可倚。
養色(se)含精氣,粲(can)然有心理。
這組詩共十二首(shou)(shou),前(qian)八首(shou)(shou)“辭氣一(yi)貫”,當作于(yu)同一(yi)年(nian)內,約作于(yu)晉安帝(di)義熙十四年(nian)(418),陶(tao)淵(yuan)明五(wu)(wu)十四歲(sui)時;后四首(shou)(shou)約作于(yu)晉安帝(di)隆(long)安五(wu)(wu)年(nian)(401),陶(tao)淵(yuan)明三十七(qi)歲(sui)時。
陶(tao)淵(yuan)明(365—427),晉宋時(shi)(shi)期(qi)(qi)詩(shi)(shi)(shi)人(ren)、辭賦(fu)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yuan)(yuan)亮,私謚靖節。潯(xun)陽柴桑(今江(jiang)西(xi)九江(jiang)西(xi)南(nan))人(ren)。出生于(yu)一個沒落的(de)(de)仕宦家庭。曾祖陶(tao)侃是東晉開(kai)(kai)國元(yuan)(yuan)勛(xun),祖父(fu)作(zuo)過太守,父(fu)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jia)的(de)(de)女兒(er)。陶(tao)淵(yuan)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shi)(shi)期(qi)(qi)。第一時(shi)(shi)期(qi)(qi),二(er)十(shi)八歲以前(qian),由(you)于(yu)父(fu)親早死,他從少年(nian)時(shi)(shi)代就處于(yu)生活(huo)貧困(kun)之(zhi)中。第二(er)時(shi)(shi)期(qi)(qi),學(xue)仕時(shi)(shi)期(qi)(qi),從晉孝武帝太元(yuan)(yuan)十(shi)八年(nian)(393)他二(er)十(shi)九歲到晉安帝義(yi)熙元(yuan)(yuan)年(nian)(405)四十(shi)一歲。第三時(shi)(shi)期(qi)(qi),歸田時(shi)(shi)期(qi)(qi),從義(yi)熙二(er)年(nian)(406)至宋文帝元(yuan)(yuan)嘉(jia)四年(nian)(427)病故。歸田后(hou)二(er)十(shi)多年(nian),是他創(chuang)作(zuo)最豐(feng)富(fu)的(de)(de)時(shi)(shi)期(qi)(qi)。陶(tao)淵(yuan)明被(bei)稱(cheng)為“隱(yin)逸詩(shi)(shi)(shi)人(ren)之(zhi)宗(zong)”,開(kai)(kai)創(chuang)了田園(yuan)詩(shi)(shi)(shi)一體。陶(tao)詩(shi)(shi)(shi)的(de)(de)藝術成就從唐(tang)代開(kai)(kai)始受到推崇,甚至被(bei)當作(zuo)是“為詩(shi)(shi)(shi)之(zhi)根本準則”。傳世(shi)作(zuo)品共有(you)詩(shi)(shi)(shi)一百二(er)十(shi)五首,文十(shi)二(er)篇,后(hou)人(ren)編(bian)為《陶(tao)淵(yuan)明集》。
這組雜(za)詩(shi),實即“不拘流(liu)例,遇(yu)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za)感詩(shi)。可以說,慨(kai)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shi)《雜(za)詩(shi)十二首》的基調。
這(zhe)(zhe)種關(guan)于(yu)“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de)(de)嘆(tan)喟,是在(zai)《詩經(jing)》《楚辭(ci)》中(zhong)即已能聽到(dao)的(de)(de),但(dan)只是到(dao)了漢末魏晉時(shi)代,這(zhe)(zhe)種悲傷才在(zai)更深更廣的(de)(de)程度上(shang)擴(kuo)展開來(lai),從(cong)《古詩十九首》到(dao)三曹,從(cong)竹林七(qi)賢(xian)到(dao)二陸(lu),從(cong)劉琨到(dao)陶淵明,這(zhe)(zhe)種嘆(tan)喟變得(de)越(yue)(yue)發凄(qi)涼悲愴,越(yue)(yue)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wei)整個時(shi)代的(de)(de)典型(xing)音調。這(zhe)(zhe)種音調,在(zai)今天看來(lai)不無消極悲觀的(de)(de)意味,但(dan)在(zai)當時(shi)特定的(de)(de)社會條件下(xia),卻反映了人的(de)(de)覺醒,是時(shi)代的(de)(de)進(jin)步。
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十二首(shou)中愁嘆萬端,第(di)八首(shou)專嘆貧困,余則慨嘆老大,屢(lv)復不(bu)休,悲憤等于(yu)《楚辭》。”
龔望(wang)《陶淵明集評議》:“‘不(bu)能靜(jing)’,措(cuo)辭最(zui)妙。”“‘不(bu)燥’,字奇。”“‘素(su)標’二字,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