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tzker建(jian)筑獎由凱悅基金會在(zai)1979年(nian)設立,用以(yi)每年(nian)授予一位(wei)在(zai)世的(de)建(jian)筑師,表彰(zhang)其在(zai)建(jian)筑設計中所表現(xian)出的(de)才智(zhi)、想象(xiang)力(li)和(he)責任(ren)感的(de)優秀品質,以(yi)及通過建(jian)筑藝術對(dui)建(jian)筑環境和(he)人(ren)性做出持久而(er)杰(jie)出的(de)貢(gong)獻(xian)。該獎以(yi)Pritzker家族(zu)的(de)姓(xing)氏命名。該家族(zu)的(de)國際(ji)業務總部設在(zai)芝加(jia)哥,向(xiang)以(yi)支持教育、宗教、社會福利(li)、科學(xue)、醫(yi)學(xue)和(he)文(wen)化活動而(er)聞名。
提(ti)名程(cheng)序(xu)每年(nian)(nian)從年(nian)(nian)頭(tou)到年(nian)(nian)尾,截至于第二年(nian)(nian)的(de)(de)1月。截至期(qi)后收(shou)到的(de)(de)提(ti)名自動被(bei)視作(zuo)下一年(nian)(nian)度的(de)(de)提(ti)名。每年(nian)(nian)有40多個國(guo)家的(de)(de)500多位候選(xuan)人被(bei)提(ti)名。雖然建(jian)筑(zhu)學(xue)并不包括在諾貝(bei)爾(er)獎范圍以內,Pritzker建(jian)筑(zhu)獎的(de)(de)國(guo)際評委(wei)會還是參照諾貝(bei)爾(er)獎的(de)(de)評選(xuan)方(fang)(fang)式,由全球著(zhu)名的(de)(de)權威建(jian)筑(zhu)設計(ji)師、作(zuo)家、藝術家、學(xue)者、批(pi)評家以及象(xiang)前IBM主席這樣的(de)(de)國(guo)際工商名流(liu)等組成(cheng)的(de)(de)評委(wei)會經過了深思(si)熟慮,最(zui)后通過無(wu)記名投票(piao)的(de)(de)方(fang)(fang)法(fa)來決定最(zui)終(zhong)評選(xuan)結(jie)果。
磯崎新,后現代主(zhu)義建筑(zhu)設計(ji)師(shi)。設計(ji)過一系列的(de)(de)(de)大型(xing)建筑(zhu)物(wu),如筑(zhu)波市政中(zhong)心(xin)(1979~1983)、日本兵庫西脅市的(de)(de)(de)圖形(xing)設計(ji)博(bo)物(wu)館(1986年)、紐約布(bu)魯克林博(bo)物(wu)館的(de)(de)(de)擴建部分(1986年)和(he)洛杉磯當(dang)代藝(yi)術博(bo)物(wu)館(“MOCA”,1989年)等,大都(dou)融(rong)合理性的(de)(de)(de)現代主(zhu)義結(jie)構(gou)、典(dian)雅的(de)(de)(de)古典(dian)主(zhu)義布(bu)局和(he)裝飾(shi)、又(you)兼有東方的(de)(de)(de)細膩構(gou)件(jian)和(he)裝飾(shi)特色(se),被認(ren)為是亞(ya)洲建筑(zhu)設計(ji)師(shi)的(de)(de)(de)重(zhong)要代表。
2019年3月5日,磯(ji)崎(qi)新成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筑(zhu)獎獲(huo)得(de)者。
巴(ba)克里(li)希納·多西,作為(wei)建(jian)筑(zhu)師(shi)、城市(shi)規劃師(shi)和(he)教(jiao)授,長年(nian)累(lei)月為(wei)家國(guo)做了(le)無數貢獻,成為(wei)了(le)不可撼動的榜(bang)樣。經(jing)典作品包括桑珈(jia)建(jian)筑(zhu)工作室、LIC住(zhu)宅區、泰戈爾紀(ji)念堂(tang)、洞穴畫廊、建(jian)筑(zhu)學院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CEPT等。
2018年3月7日,巴(ba)克里希納·多(duo)西獲得第(di)40屆(jie)普利茲克建筑獎。
亞(ya)歷杭德(de)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于(yu)1967年6月22日出生(sheng)于(yu)智利圣地亞(ya)哥。他于(yu)1992年畢業于(yu)智利天主教大學(xue)(xue),成為一名建筑師。亞(ya)歷杭德(de)羅·阿拉維納的經典(dian)作(zuo)品包括圣愛德(de)華大學(xue)(xue)新(xin)學(xue)(xue)生(sheng)宿(su)、博阿維斯塔莊園(yuan)、維特(te)拉兒(er)童工作(zuo)坊、瑞(rui)士巴(ba)塞爾藝術博物(wu)館等。
2016年(nian)1月,亞(ya)歷(li)杭德羅(luo)·阿拉維(wei)納(na)獲普利茲克建筑獎。
弗雷·奧托(Frei Otto),1925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國,著名建筑師、工程師、研究員、發明家。他(ta)(ta)的(de)(de)成名作(zuo)是1972年的(de)(de)慕(mu)尼黑奧林匹(pi)克體(ti)育(yu)(yu)場,該體(ti)育(yu)(yu)場開(kai)拓性(xing)的(de)(de)使用了輕型(xing)拉膜(mo)結(jie)構,而在此之前傳(chuan)統(tong)的(de)(de)體(ti)育(yu)(yu)場都是封閉(bi)式(shi)的(de)(de)嚴苛單(dan)一(yi)形象,弗雷·奧托的(de)(de)設計打破了這(zhe)一(yi)傳(chuan)統(tong),而他(ta)(ta)的(de)(de)設計也被認(ren)為象征(zheng)著新興、民主和樂觀的(de)(de)德(de)國。他(ta)(ta)的(de)(de)代表作(zuo)品還有2000年世博(bo)會(hui)日本館、“北極之城(cheng)”模(mo)型(xing)、1963年國際花園展(zhan)大廳等。
2015年3月9日,弗雷·奧托(tuo)去世,促使普(pu)(pu)利茲克獎委員會打破慣例提前宣布弗雷·奧托(tuo)獲得2015年普(pu)(pu)利茲克獎。
日本著名建筑師——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東京。坂茂(mao)的代表作品有雙頂屋(1993年(nian)(nian))、MDS畫廊(1994年(nian)(nian))、窗簾墻屋(1995年(nian)(nian))、家具屋(1995年(nian)(nian))、紙屋(1996年(nian)(nian))、東京都世田谷地區羽根(gen)木森林(lin)住(zhu)宅(1997年(nian)(nian))、漢諾威建(jian)筑展日本館(2000年(nian)(nian))、銀座(zuo)尼古拉(la)斯·G·海耶克中(zhong)心(2007年(nian)(nian))等。
2014年,坂茂獲得(de)普利茲克建筑獎。
伊東豐(feng)雄,日本(ben)當代建筑師,曾(ceng)獲得日本(ben)建筑學院獎和威(wei)尼斯建筑雙年展(zhan)的金獅(shi)獎。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ba)代市(shi)博(bo)物(wu)館、仙臺傳媒中心、銀(yin)色小(xiao)屋、中野(ye)本(ben)町之(zhi)家、Porta Fira展(zhan)覽塔、風(feng)之(zhi)塔等。
2013年3月18日,伊東豐(feng)雄獲得2013年普利茲(zi)(zi)克建筑(zhu)獎,是第六位榮獲普利茲(zi)(zi)克建筑(zhu)獎的日本建筑(zhu)師。
王(wang)澍,漢族,1963年(nian)11月4日出生于新(xin)疆烏魯木齊市,建筑(zhu)(zhu)(zhu)師。東南(nan)(nan)大學(xue)(xue)(xue)(xue)(xue)(xue)(原南(nan)(nan)京工學(xue)(xue)(xue)(xue)(xue)(xue)院(yuan))建筑(zhu)(zhu)(zhu)系的(de)本科以及碩士畢(bi)業,2000年(nian)獲同濟(ji)大學(xue)(xue)(xue)(xue)(xue)(xue)建筑(zhu)(zhu)(zhu)學(xue)(xue)(xue)(xue)(xue)(xue)博士。 現(xian)為中國美術(shu)學(xue)(xue)(xue)(xue)(xue)(xue)院(yuan)建筑(zhu)(zhu)(zhu)藝術(shu)學(xue)(xue)(xue)(xue)(xue)(xue)院(yuan)院(yuan)長(chang)、博士生導(dao)師、建筑(zhu)(zhu)(zhu)學(xue)(xue)(xue)(xue)(xue)(xue)學(xue)(xue)(xue)(xue)(xue)(xue)科帶頭人(ren)、浙江(jiang)省高(gao)校(xiao)中青年(nian)學(xue)(xue)(xue)(xue)(xue)(xue)科帶頭人(ren)。代(dai)表作品有中國世博會寧(ning)波滕頭案例(li)館、寧(ning)波藝術(shu)館、海寧(ning)青少(shao)年(nian)宮等。
2012年2月(yue)27日獲(huo)得(de)了普利茲克建筑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huo)得(de)該獎項(xiang)的第一個中國人。
理查(cha)德·羅(luo)杰(jie)斯(si),1933年出生于意大(da)利佛羅(luo)倫薩,英國建(jian)筑(zhu)師。代表作(zuo)有著名的“千年穹頂(ding)”、羅(luo)杰(jie)斯(si)住(zhu)宅、波爾多法院(yuan)、美(mei)國PA科(ke)學(xue)技術(shu)中心、歐洲人權法院(yuan)、奇斯(si)威克公園商業園區,與(yu)福斯(si)特合(he)作(zuo)設計(ji)的香港匯豐(feng)銀行和與(yu)意大(da)利建(jian)筑(zhu)師皮阿諾共同設計(ji)的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shu)文(wen)化(hua)中心等。
2007年,獲得了普(pu)利茲克建筑獎(jiang)(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年份 | 屆次 | 獲獎者 | 國籍 |
1979 | 1 | 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 | 美國 |
1980 | 2 |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 墨西哥 |
1981 | 3 |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 英國 |
1982 | 4 | 凱文·洛奇(Kevin Roche) | 美國 |
1983 | 5 | 貝聿銘(Ieoh Ming Pei) | 美國 |
1984 | 6 |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 美國 |
1985 | 7 | 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 | 奧地利 |
1986 | 8 |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 德國 |
1987 | 9 | 丹下健三 | 日本 |
1988 | 10 |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 | 美國、巴西 |
1989 | 11 | 弗蘭克·蓋里(Frank O. Gehry) | 美國 |
1990 | 12 |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 | 意大利 |
1991 | 13 |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 美國 |
1992 | 14 | 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 | 葡萄牙 |
1993 | 15 | 槙文彥 | 日本 |
1994 | 16 |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 法國 |
1995 | 17 | 安藤忠雄 | 日本 |
1996 | 18 | 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 | 西班牙 |
1997 | 19 | 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 | 挪威 |
1998 | 20 |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 意大利 |
1999 | 21 | 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 英國 |
2000 | 22 |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 荷蘭 |
2001 | 23 | 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 瑞士 |
2002 | 24 |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 | 澳大利亞 |
2003 | 25 | 約翰·伍重(Jorn Utzon) | 丹麥 |
2004 | 26 |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 英國 |
2005 | 27 | 湯姆·梅恩(Thom Mayn) | 美國 |
2006 | 28 |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 巴西 |
2007 | 29 | 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 | 英國 |
2008 | 30 | 讓·努維爾(Jean Nouvel) | 法國 |
2009 | 31 |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 瑞士 |
2010 | 32 |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 日本 |
2011 | 33 |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 葡萄牙 |
2012 | 34 | 王澍 | 中國 |
2013 | 35 | 伊東豐雄(Toyo Ito) | 日本 |
2014 | 36 | 坂茂(Shigeru Ban) | 日本 |
2015 | 37 | 弗雷·奧托(Frei Otto) | 德國 |
2016 | 38 | 亞力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 | 智利 |
2017 | 39 | 拉斐爾·阿蘭達(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拉蒙·比拉爾塔(Ramon Vilalta) | 西班牙 |
2018 | 40 | 巴克里希納·多西 | 印度 |
2019 | 41 | 磯崎新 | 日本 |
2020 | 42 | 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 | 愛爾蘭 |
2021 | 43 | 安妮·拉卡頓、讓-菲利普·瓦薩爾(Anne Lacaton& Jean-Philippe Vassal) | 法國、摩洛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