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yi)(yi)動領域里,有許多規模較大的(de)企業涉足移(yi)(yi)動通(tong)訊App開發,這些公司(si)遍布世界各地,從(cong)加(jia)州的(de)硅谷,到(dao)印度的(de)古爾岡。
本文(wen)介紹的(de)十(shi)款國際性(xing)的(de)通訊應(ying)(ying)用(yong),這(zhe)些應(ying)(ying)用(yong)在世界范圍(wei)內都具有一定的(de)影響力,每(mei)款應(ying)(ying)用(yong)的(de)全球用(yong)戶數量(liang)更是以(yi)億計的(de)。
WhatsApp:美國
用戶達(da)到4.5億,這家美國通訊巨(ju)頭(tou)公司一直(zhi)都是人(ren)們討論的熱門話題(ti)。如今WhatsApp已(yi)經被Facebook收購(gou),它仍然支持多款設備系統,包括iOS, 安(an)卓, Windows Phone, 黑莓,以及塞班(ban)。
Viber:塞浦路斯
這(zhe)款應(ying)用的開發公司位于(yu)塞浦路斯,目(mu)前(qian)注(zhu)冊用戶達到了(le)3億。2014年二(er)月,Viber被(bei)一家日本(ben)電商(shang)互聯網(wang)公司以(yi)九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微信:中國
微信(xin)屬于中(zhong)國的騰訊公(gong)司,騰訊是(shi)中(zhong)國最大的互(hu)聯(lian)網服務提供商(shang)之一,從2010年(nian)成立開始,微信(xin)的月用戶數量(liang)已經達到(dao)4.5億。
Line:日本
日本的Line應用(yong)屬于Naver公司,由于可愛的卡通插圖(tu),讓這款應用(yong)在青少年群(qun)體里受到了很大歡迎,目前他(ta)們(men)的注冊用(yong)戶數量已經超過了3.5億。
KakaoTalk:韓國
韓國的(de)KakaoTalk通訊(xun)應用(yong)的(de)注冊用(yong)戶數量已經突破了一億(yi)。這(zhe)款應用(yong)在2013年與印象(xiang)筆記(ji)進行(xing)了合作,Evernote將其美國地區服務整合進行(xing)了KakaoTalk移動app應用(yong)里。
Kik:加拿大
Kik誕生于2009年,最初是由滑鐵盧大(da)(da)學的學生開發出來的,目前這款應用的注冊(ce)用戶數(shu)量已經突破(po)1.3億。該公(gong)司總部(bu)位于加拿大(da)(da)安大(da)(da)略省(sheng),Kik應用每天的新增用戶數(shu)量超(chao)過20萬(wan)。
Tango:美國
通訊(xun)應用(yong)Tango總部(bu)位于硅谷,全球有超過224個國(guo)家使(shi)用(yong)這(zhe)款(kuan)應用(yong),根據一名Tango公司代表透露,目前Tango應用(yong)的用(yong)戶數量已經(jing)達到了1.9億(yi),而且還在(zai)不斷增(zeng)長。
Nimbuzz:印度
Nimbuzz這(zhe)款通訊應(ying)(ying)用(yong)(yong)目前(qian)有1.5億(yi)注冊用(yong)(yong)戶,公司成立于2006年,總部位于印(yin)度古爾岡市。這(zhe)款應(ying)(ying)用(yong)(yong)主(zhu)要專注于短信通訊,跨互(hu)聯(lian)網協(xie)議的(de)音頻通訊,已(yi)經社交網絡。
Hike:印度
這款通訊應用來自(zi)印度(du),在他(ta)們1500萬注(zhu)冊(ce)用戶中(zhong),有60%來自(zi)印度(du)本(ben)土(tu),另外40%則(ze)來自(zi)于歐洲和中(zhong)東,可見它是一款國際(ji)化程度(du)很高的通訊應用。
MessageMe:美國
這(zhe)(zhe)款(kuan)通訊應用(yong)誕生于(yu)舊金山,MessageMe成立(li)于(yu)2012年,這(zhe)(zhe)款(kuan)應用(yong)擁有(you)有(you)趣(qu)的(de)貼圖,還整(zheng)合音樂和照片功能,給用(yong)戶帶(dai)來了很好的(de)交流通訊體(ti)驗,因此MessageMe 的(de)用(yong)戶參與度也很高。MessageMe已經有(you)500萬(wan)注(zhu)冊用(yong)戶,而(er)且這(zhe)(zhe)一(yi)數字(zi)還在增長。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