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wang)站分類
登錄 |    
馬山民歌
0 票數:0 #風俗文化#
馬山民歌是流傳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一帶的傳統民歌形式。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悠久的歷史、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歌風格,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在整個湖北民歌音樂寶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8年6月7日,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申報的“馬山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所屬類別: 傳統音樂
  • 遺產項目編號: Ⅱ-81
  • 申報地區: 湖北省
詳細介紹 PROFILE +

歷史淵源

湖(hu)北省荊州(zhou)市荊州(zhou)區馬(ma)山鎮,素(su)以民(min)歌之鄉著稱(cheng)。這里曾經出土稀(xi)世文(wen)物(wu)越王勾踐劍。悠久(jiu)的(de)(de)歷史(shi)、特(te)定的(de)(de)地理環境,形成了自(zi)己獨特(te)的(de)(de)傳統民(min)歌風格,被譽(yu)為荊州(zhou)民(min)歌的(de)(de)搖(yao)籃,在整個湖(hu)北民(min)歌音樂寶(bao)庫(ku)中占有十分重要(yao)的(de)(de)位(wei)置。

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ming)、流傳久遠,其(qi)歷史可以追溯到(dao)(dao)公(gong)元(yuan)(yuan)1世紀前后楚地的“揚(yang)歌”、“田歌”。公(gong)元(yuan)(yuan)前298—前263年(nian)(戰國楚襄王時期(qi)),宋玉(yu)在《對楚王問》中(zhong)說:“客有(you)歌于(yu)(yu)郢中(zhong)者(zhe),其(qi)始曰(yue)《下(xia)里》、《巴人》,國中(zhong)屬而和者(zhe)數(shu)千人……”。其(qi)后,從公(gong)元(yuan)(yuan)7世紀到(dao)(dao)20世紀初的唐(tang)、宋、明(ming)、清各個時期(qi)都(dou)有(you)關于(yu)(yu)“郢中(zhong)田歌”的記載。

藝術特色

藝術形式

馬山民(min)歌(ge)代表了江漢平原(yuan)民(min)歌(ge)的(de)總體形(xing)態特(te)征和音樂特(te)色,具有(you)濃(nong)郁的(de)原(yuan)生態風味。其旋律流暢動(dong)聽,節奏鮮活明快,歌(ge)詞(ci)(ci)凝(ning)煉(lian)精辭,通(tong)俗易學(xue)上口。它奇特(te)的(de)五句(ju)成歌(ge)、句(ju)尾點題的(de)唱(chang)詞(ci)(ci)結(jie)構,是(shi)荊楚文化的(de)一塊瑰寶。“喇叭調”、“伙(huo)計調”、“嘚嘚調”、“叮口當調”、“哦嗬調”五大調和五句(ju)子歌(ge)更是(shi)聞(wen)名遐邇,久唱(chang)不衰,在(zai)民(min)間廣為(wei)流傳。

馬山民歌(ge)內(nei)容(rong)涵蓋歷史朝(chao)代故(gu)事、生產生活知(zhi)識、四季花鳥(niao)蟲魚(yu)、婚喪習俗禮儀、節日(ri)玩(wan)燈(deng)賀彩等各個方面。種類有(you)田歌(ge)、號子、小(xiao)調、燈(deng)歌(ge)、兒歌(ge)、風(feng)俗歌(ge)、宗教歌(ge)等數十(shi)種。田歌(ge)中的“五(wu)(wu)句子歌(ge)”在(zai)馬山民歌(ge)中占有(you)極其(qi)重(zhong)要的地位。“五(wu)(wu)句子歌(ge)”又有(you)“喊(han)五(wu)(wu)句”、“趕五(wu)(wu)句”、“穿五(wu)(wu)句”之分,曲體結構(gou)差別較大(da),基本旋律大(da)同小(xiao)異。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1949年(nian)(nian)以(yi)前,馬(ma)山(shan)(shan)民(min)歌(ge)處于自發(fa)狀態之中,這一時期唱馬(ma)山(shan)(shan)民(min)歌(ge)的代表(biao)人物有王圣炳、蔡迪鳳、廖傳發(fa)等人。1955年(nian)(nian)初,湖北省文化局社文處組(zu)織文藝界知名人士(shi)張敬安、沙萊等12人到馬(ma)山(shan)(shan)蹲點,采集馬(ma)山(shan)(shan)民(min)歌(ge),搜集整理(li)50余首(shou)。同年(nian)(nian)10月,馬(ma)山(shan)(shan)民(min)歌(ge)隊參加全縣民(min)歌(ge)會(hui)演大會(hui),歌(ge)手云(yun)集,盛況空前。

早在(zai)20世紀50年(nian)代,馬山民(min)歌(ge)曾有部(bu)(bu)分作(zuo)品(pin)作(zuo)為(wei)中(zhong)(zhong)國(guo)(guo)優秀民(min)歌(ge)精品(pin)被武(wu)漢唱片社(she)(she)灌制成唱片,出(chu)(chu)口到(dao)西歐和東南亞(ya)國(guo)(guo)家。時之(zhi)中(zhong)(zhong)小學校列為(wei)音(yin)樂教材(cai),男女老少(shao)均(jun)以習唱為(wei)樂。中(zhong)(zhong)國(guo)(guo)民(min)歌(ge)集《紅旗歌(ge)謠》卷首詩《歌(ge)唱毛澤東》即(ji)是(shi)馬山一帶(dai)民(min)歌(ge)。1957年(nian)馬山民(min)歌(ge)手(shou)王兆珍(zhen)等人(ren)(ren)在(zai)北京中(zhong)(zhong)南海懷仁堂演唱“喇叭調(diao)”、“嘚(de)嘚(de)調(diao)”,受到(dao)周恩(en)來、劉少(shao)奇等中(zhong)(zhong)央首長的(de)親切接見。1960年(nian)中(zhong)(zhong)國(guo)(guo)音(yin)樂出(chu)(chu)版社(she)(she)出(chu)(chu)版的(de)《中(zhong)(zhong)國(guo)(guo)民(min)歌(ge)》正(zheng)式刊(kan)載了(le)馬山民(min)歌(ge)五大調(diao)。2003年(nian)9月,中(zhong)(zhong)央電視臺在(zai)馬山拍攝的(de)專題片《楚歌(ge)今昔》在(zai)央視國(guo)(guo)際頻道《走遍中(zhong)(zhong)國(guo)(guo)》欄(lan)目播出(chu)(chu),向海內(nei)外觀眾介紹了(le)荊州馬山民(min)歌(ge)。2009年(nian),文化(hua)部(bu)(bu)以文非遺發〔2009〕6號《文化(hua)部(bu)(bu)關(guan)于公布第三批國(guo)(guo)家級(ji)非物質文化(hua)遺產項目代表(biao)性傳承(cheng)人(ren)(ren)的(de)通知(zhi)》確認(ren)王兆珍(zhen)為(wei)馬山民(min)歌(ge)傳承(cheng)人(ren)(ren)。

編號(hao):03-0863

信(xin)息:王兆珍,性別(bie)女,漢族,湖北(bei)省荊(jing)州市荊(jing)州區。

保護措施

為了傳承和保護好馬(ma)山民歌,荊州區文化部門與荊州市藝(yi)術(shu)研究所(suo)合(he)作,組建了馬(ma)山民歌搶(qiang)救保護機構,聘請專(zhuan)家(jia)、學者參與馬(ma)山民歌的收集、整理(li)、研究工作。將搜集到的馬(ma)山民歌原唱錄(lu)音制成光盤,對(dui)曲譜及相關資料(liao)集中建檔保存,并編(bian)輯出版(ban)了馬(ma)山民歌專(zhuan)集(江陵民歌分冊)。

除收集整理(li)外,荊州區還對傳(chuan)統的(de)(de)馬(ma)(ma)山民(min)(min)歌進行了改編和創新,賦予其(qi)新的(de)(de)內涵,推(tui)出了以(yi)民(min)(min)間(jian)歌舞《車水鑼(luo)鼓》、《火燒粑》、《鳳鼓齊鳴》、《開秧門》、《夜漁(yu)》、《山歌唱出農家樂》等為代表的(de)(de)一批新的(de)(de)馬(ma)(ma)山民(min)(min)歌,使馬(ma)(ma)山民(min)(min)歌更具時代感(gan),更加貼(tie)近生活,貼(tie)近群眾。

馬山(shan)(shan)鎮也以(yi)馬山(shan)(shan)小學(xue)為試(shi)點,發動學(xue)生搜集(ji)了(le)32首馬山(shan)(shan)民歌(ge)歌(ge)詞,將(jiang)馬山(shan)(shan)民歌(ge)編輯成(cheng)《家(jia)鄉(xiang)(xiang)民歌(ge)》鄉(xiang)(xiang)土音(yin)樂(le)教材,納(na)入中小學(xue)音(yin)樂(le)課(ke)教學(xue)內容,在全(quan)鎮各學(xue)校推廣使用(yong),讓學(xue)生們“口唱家(jia)鄉(xiang)(xiang)歌(ge)、心(xin)想家(jia)鄉(xiang)(xiang)事”。并請市、區民歌(ge)專家(jia)為學(xue)生上課(ke),還要(yao)求(qiu)學(xue)生寒(han)假(jia)期間(jian)每人必須(xu)學(xue)會唱5首以(yi)上馬山(shan)(shan)民歌(ge),反響良好。

在此基礎(chu)上,2005年(nian)6月,荊(jing)(jing)州區(qu)與(yu)荊(jing)(jing)州市藝(yi)術研究所合作(zuo),啟動(dong)了申(shen)報馬山(shan)民(min)歌(ge)為湖北省(sheng)和國家級非物(wu)質文(wen)化遺產(chan)(chan)(chan)名錄(lu)項目的工作(zuo)。經省(sheng)非物(wu)質文(wen)化遺產(chan)(chan)(chan)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評審,馬山(shan)民(min)歌(ge)被列入湖北省(sheng)首批非物(wu)質文(wen)化遺產(chan)(chan)(chan)名錄(lu),在網上予以公示。2008年(nian)度馬山(shan)民(min)歌(ge)列入國家級非物(wu)質文(wen)化遺產(chan)(chan)(chan)名錄(lu)。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 我心明亮 】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馬山民歌】的所屬企業/所有人/主體無關,網站不完全保證內容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場,各項數據信息存在更新不及時的情況,僅供參考,請以官方發布為準。如果頁面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可點擊“反饋”在線向網站提出修改,網站將核實后進行更正。 反饋
相關內容推薦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為注冊用(yong)戶提供信息存(cun)儲空(kong)間(jian)服務,非(fei)“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zi)均是注冊用(yong)戶自主發布上傳,不(bu)代表本站(zhan)觀點,更不(bu)表示本站(zhan)支持(chi)購買(mai)和交易(yi),本站(zhan)對網(wang)頁中內容(rong)的合法性(xing)、準確性(xing)、真實性(xing)、適用(yong)性(xing)、安全性(xing)等概不(bu)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you),如有(you)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an)系我們(men),我們(men)將在第一(yi)時間(jian)刪除(chu)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ti)交說(shuo)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45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26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1270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7623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