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表字天縱,字雅堂,號武公,臺灣省臺南人,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連橫秉持操守,不甘沉淪,勉力傳承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難、暗云低回的歷史歲月中,展示了嶙峋的風骨和曠世的才情,用一生的奮斗詮釋了書生報國的真諦。連橫還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等作品,并整理了《臺灣通史》一書,因而被譽為“臺灣太史公”。
詳細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漢族,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于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淡定村,終年48歲。臺灣建有逢甲大學以示紀念。
詳細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9年隨父母到臺灣,中國臺灣著名作家、評論家、歷史學家,畢業于臺灣大學。李敖是臺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還獲得過1990全美華人協會杰出華人成就獎、2011年年度新浪微博最具影響力文化人物獎等榮譽。李敖代表作品有《李敖大全集》、《李敖回憶錄》、《北京法源寺》等等。
詳細
黃玉階(1850年-1918年),本籍中國臺灣臺中,1870年學習中醫,1876年執業,1882年全家遷至臺灣臺北大稻埕繼續從事中醫。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開始后,他則繼續于杏林服務,并于1897年正式取得日本政權發給的中醫師執照。除了醫術之外,黃玉階對臺灣社會最大貢獻在于推動臺灣社會現代化。例如:他于1900年創立臺北天然足會,即被認為是廢除臺灣女子纏足的關鍵公益團體。除了“放足”之外,他也認為“斷發不改裝”有助于社會風俗改良,因此成立了宗旨為“剪辮發,仍穿唐裝”的“斷發不改裝會”。
蔣介石,原名瑞元,學名志清、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等多個重要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對中國近代史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后于1975年4月5日,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享年88歲。
簡大獅(1870年—1900年3月29日),本名簡忠浩,生于臺灣省淡水縣(現新北市淡水區)。年輕時隨族親回南靖縣梅林鄉長教材祭祖省親,時值長教簡德潤大宗祠開設武術館,延請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練武強身。簡大獅身高體壯,對武術素有興趣,便留下來習武。他力氣根大,宗祠門口兩只石獅子,一般人都挪不動,他能舉起繞行宗祠一周。眾人稱他力大過獅,于是易名“簡大獅”。
詳細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福建漳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先后留學于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林語堂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并于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小說作品有《京華煙云》、《啼笑皆非》等,散文和雜文文集有《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詳細
張國華(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張福桂、李亞霖,江西省永新縣懷忠鎮人。張國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開國中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西藏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等職。張國華奮斗一生,南征北戰,一步步成長為軍事政治俱全的開國將軍,主政一方的黨政軍領導,為中國革命特別是為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建功卓著。
詳細
陳澄波(1895-1947),生于嘉義,1913年考進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科(今臺北師范學校),在校期間獲石川欽—郎指導對西洋美術有初步認識。畢業后在家鄉擔任教員,并與同儕藝術家林玉山等人友好。1923年赴日深造,三年級時作品即入選帝展,為臺灣油畫入選第一人,期間陳氏曾居留上海任教多所美術學校,1926年以一幅《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這是臺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后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它各項展覽。
詳細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臺灣省宜蘭縣人,為臺灣日據時期醫師、民族運動者,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蔣渭水秉持不妥協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爭取自由,與日本殖民政府當局持續抗爭,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領導領袖之一。1931年8月5日7時30分,蔣渭水病逝于臺北醫院,全中國同胞聞訃莫不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