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中國歷史上十大傀儡皇帝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歷史愛好者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01
孝靜帝:元善(shan)見(jian)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524年—552年1月21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東魏武定八年(550年)在位。武定八年(550年),繼任父兄之職的北齊文宣帝高洋見篡魏之時機已到,于次年迫帝禪位于己,改國號為齊,東魏滅亡。北齊封元善見為中山王,邑一萬戶。禪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僅二十八歲。天保三年(553年)二月,北齊上謚號孝靜皇帝,將元善見葬于鄴縣漳河以北。
02
漢惠(hui)帝(di):劉(liu)盈
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漢惠帝,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十六歲時便繼承皇位。漢惠帝即位后,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政治清明,國泰民安。與民生息的政策,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廢除秦時禁錮,使黃老哲學代替法家學說,打開各種思想發展的大門。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漢惠帝去世,時年二十三歲,謚號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03
高貴鄉公:曹髦(mao)
曹髦(241年11月15日 -260年6月2日),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即位前為高貴鄉公,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后,身為宗室的曹髦被立為新君,但曹髦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帶領冗從仆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授予鎧甲兵器,率領僮仆數百余人討伐,然而此次行動卻被司馬昭知曉,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04
清廢(fei)帝:愛新覺羅·溥儀(宣(xuan)統)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05
清德宗:愛新(xin)覺(jue)羅·載湉(光緒)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在載湉親政后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
06
漢獻(xian)帝:劉(liu)協
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漢獻帝(189年-220年在位)。劉協因被董太后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后,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劉協后來逃出長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并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后被迫禪讓于曹丕。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于禪陵,謚號孝獻皇帝。
07
靜帝:宇文衍
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隋書》作581年7月9日),即周靜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為皇太子。二月受父傳位登基,改元大象。劉昉、鄭譯決定以楊堅為輔政大臣(后在李德林提議下成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禪位于丞相楊堅,北周滅亡。宇文闡被楊堅降封為介國公。開皇元年(581年),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宇文闡終年九歲,謚號靜皇帝,葬于恭陵。
08
隋恭帝(di):楊(yang)侑
楊侑(605年-619年),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煬帝楊廣之孫,隋朝第三位皇帝。楊侑自幼聰明,氣度非凡。隋煬帝親征高句麗時,命楊侑留守長安。大業十一年(615年),隨隋煬帝巡幸晉陽,拜為太原太守,不久留鎮京師。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義寧二年(618年),李淵廢黜楊侑,自立為帝,降封楊侑為酅國公,閑居長安。武德二年(619年),楊侑病死(一說遇害),終年十五歲,葬于莊陵(今陜西省乾縣陽洪鄉乳臺村南500米處),謚號恭皇帝。
09
唐中宗:李(li)顯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神龍元年(705年)復位。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唐中宗李顯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去世,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10
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輪、李輪,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歷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為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變后被再次擁立為皇帝。他寵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與太子李隆基爭權。先天元年(712年),禪位于李隆基,退為太上皇。李旦前后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權僅有兩年,稱太上皇四年。開元四年(716年)病逝,廟號睿宗,謚號為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葬于橋陵。
加載(zai)更多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zhan)為注冊(ce)(ce)用(yong)戶提(ti)供信息(xi)(xi)存儲空間服務(wu),非“MAIGOO編輯上傳(chuan)提(ti)供”的文章/文字(zi)均是注冊(ce)(ce)用(yong)戶自(zi)主發布(bu)上傳(chuan),不(bu)代(dai)表本(ben)(ben)站(zhan)觀點,版權歸原(yuan)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xi)(xi)、錯誤信息(xi)(xi)或(huo)任何問題,請(qing)及(ji)時(shi)聯系我(wo)們,我(wo)們將在第一時(shi)間刪除或(huo)更正。 版權聲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頁上相關(guan)信息(xi)的(de)知識產權歸(gui)網站方(fang)所(suo)有(包括但不限于(yu)文(wen)字、圖片、圖表(biao)、著(zhu)作權、商標權、為用(yong)戶提供的(de)商業信息(xi)等),非經許可不得抄襲或使用(yong)。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3138個品牌入駐 更新521333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11221個代理需求 已有1394693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