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發布時間 | 發布批次 |
1 | 蔗扁蛾 | 香蕉蛾 | Opogona sacchari(Bojer) | 鱗翅目,輝蛾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2 | 濕地松粉蚧 | 火炬松粉蚧 | Oracella acuta(Lobdell) | 同翅目,粉蚧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3 | 強大小蠹 | 紅脂大小蠹 |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鞘翅目,小蠹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4 | 美國白蛾 | 秋幕毛蟲、秋幕蛾 | Hyphantria cunea(Drury) | 鱗翅目,燈蛾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5 | 非洲大蝸牛 | 褐云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 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 柄眼目,瑪瑙螺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6 | 福壽螺 | 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 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 中腹足目,瓶螺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7 | 牛蛙 | 美國青蛙 | Rana catesbeiana Shaw | 無層目,蛙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8 | 桉樹枝癭姬小蜂 | / |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 | 膜翅目,姬小蜂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9 | 稻水象甲 | 稻水象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 鞘翅目,象甲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0 | 紅火蟻 | / |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膜翅目,蟻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1 | 克氏原螯蝦 | 小龍蝦、淡水小龍蝦、喇蛄、紅色螯蝦 | Procambarus clarkii | 十足目,螯蝦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2 | 蘋果蠹蛾 | 蘋果小卷蛾、蘋果食心蟲 | Cydia pomonella (L.) | 鱗翅目,卷蛾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3 | 三葉草斑潛蠅 | 三葉斑潛蠅 | 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 | 雙翅目,潛蠅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4 | 松材線蟲 | / |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 滑刃目,滑刃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5 | 松突圓蚧 | / |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 同翅目,盾蚧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6 | 椰心葉甲 | / |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 鞘翅目,鐵甲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7 | 巴西龜 | / | 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Wied.) | 爬行綱、龜鱉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8 | 豹紋脂身鲇 | 清道夫、琵琶鼠、垃圾魚 |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 硬骨魚綱、鲇形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9 | 紅腹鋸鮭脂鯉 | 食人鯧或食人魚 | Pygocentrus nattereri Kner 1858 | 硬骨魚綱、脂鯉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20 | 尼羅羅非魚 | 羅非魚、吳郭魚、非鯽 |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 硬骨魚綱、鱸形目、麗魚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1 | 紅棕象甲 | /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 昆蟲綱、鞘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22 | 懸鈴木方翅網蝽 | / | Corythucha ciliata Say | 昆蟲綱、半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23 | 扶桑綿粉蚧 | /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昆蟲綱、半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24 | 刺桐姬小蜂 | / |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 昆蟲綱、膜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25 | 食蚊魚 | / | Gambusia af inis(Baird et Girard) | 鳉形目,胎鳉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6 | 美洲大蠊 | 蟑螂,蜚蠊,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負盤,滑蟲,茶婆蟲 |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 蜚蠊目,蜚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7 | 德國小蠊 | 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 Blattella germanica (L.) | 蜚蠊目,姬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8 | 無花果蠟蚧 | 榕龜蠟蚧,擬葉紅蠟蚧,銹紅蠟蚧,薔薇蠟蚧 | Ceroplastesrusci(L.) | 蚧總科,蚧科,蠟蚧亞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9 | 棗實蠅 | / | 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 雙翅目,實蠅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0 | 椰子木蛾 | 黑頭履帶蟲、椰蛀蛾、椰子織蛾 |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 鱗翅目,木蛾科,木蛾亞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1 | 松樹蜂 | 云杉樹蜂,輻射松樹蜂 | Sirex noctilio Fabricius | 膜翅目,樹蜂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地理分布:原產美(mei)國(guo)(guo)中南(nan)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ge)灣(wan)周圍地區。巴(ba)西龜已經在除(chu)南(nan)極洲之外的所有大(da)洲上都發(fa)現有野生個體(ti)的存活,并且已在歐洲、非洲、澳洲、亞(ya)(ya)洲和美(mei)國(guo)(guo)原產地以外的美(mei)洲等(deng)世界范(fan)圍內(nei)成功入侵(qin)。目前分布:日本、智利、南(nan)非、意大(da)利、韓國(guo)(guo)、泰國(guo)(guo)、澳大(da)利亞(ya)(ya)、德國(guo)(guo)、法國(guo)(guo)、以色列、英國(guo)(guo)、西班牙、巴(ba)哈馬、百慕大(da)、巴(ba)西、哥(ge)斯(si)達(da)黎加、密克羅尼西亞(ya)(ya)共和國(guo)(guo)、新(xin)西蘭、波蘭、越南(nan)、孟加拉國(guo)(guo)、印度、丹(dan)麥、加拿大(da)。
入侵歷史:巴西龜20世紀80年代經香港引入我國內陸廣東,繼而迅速流向全國。寵物丟棄(qi)、養殖逃(tao)逸、錯誤放(fang)生等導致其(qi)在野外普遍存在,我國已(yi)經(jing)成為世界上巴西龜最多的國(guo)家。分布范圍以人(ren)口較為集(ji)中(zhong)的城市周邊(bian)水(shui)域為主(zhu),目前野外分(fen)布最(zui)北端為(wei)遼寧沈陽市,南(nan)端為(wei)海南(nan)五指山市,最(zui)西端為(wei)云南(nan)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u)。河(he)北(bei)、河(he)南、陜西、遼(liao)寧、四川、湖北(bei)、湖南、江西、安徽、山東、山(shan)西(xi)、江蘇、浙江、福(fu)建、海(hai)南、廣東、廣西(xi)、上海(hai)18個省(區、市)有巴西(xi)龜(gui)養殖場的(de)分(fen)布。
入侵危害:巴西龜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收錄為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巴西(xi)龜(gui)排擠本地(di)物種,對入侵地(di)的本土龜(gui)造成(cheng)嚴(yan)重威(wei)脅。還是沙門(men)氏(shi)桿菌傳播的罪魁(kui)禍(huo)首,在美國每(mei)年(nian)大約有100~300萬的人感染此病菌,其中 14%的病例(li)由龜類傳染。
防控方法:巴西(xi)龜不可(ke)以放生到野外,嚴格控制養殖場的逃逸(yi)。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zhou),廣泛分布于亞(ya)馬遜(xun)河流域。
入侵歷史:1980年引入我(wo)國,因(yin)其作為觀賞魚出現。現廣(guang)布于廣(guang)東、湖北、臺灣(wan)、廣(guang)西(xi)、陜西(xi)、四川(chuan)、重慶、江蘇、江西(xi)、海南、安徽、上海、浙江、福(fu)建、云(yun)南、吉林(lin)。
入侵危害:成年(nian)的(de)豹紋脂身鲇(nian)食(shi)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zao)類(lei),它(ta)還會以其它(ta)魚(yu)(yu)(yu)類(lei)的(de)魚(yu)(yu)(yu)卵(luan)為食(shi),一天可以吃掉(diao)3000~5000粒魚(yu)(yu)(yu)卵(luan),也(ye)會吞食(shi)魚(yu)(yu)(yu)苗。
防控方法:嚴(yan)控人(ren)為引(yin)種(zhong)和傳播,防止擴散(san)到自然(ran)水系。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分布于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巴拉(la)圭(gui)、秘魯、美國(guo)、孟(meng)加拉(la)國(guo)。
入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紅腹鋸鮭脂鯉被開發為觀賞魚引入我國。目前分布于廣東、廣西(xi)、浙江、四(si)川(chuan)、湖南、江西(xi)、北京、天(tian)津、遼寧、吉林(lin)、福建、海南、臺(tai)灣。
入侵危害:食人鯧性情十分兇猛殘暴,可在短時間內將大于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bei)的動物吃(chi)掉,對于入(ru)侵地(di)的當地(di)魚種造成危害,嚴(yan)重威脅漁業發(fa)展;嚴(yan)重威脅分(fen)布區人類健康。
防控方法:嚴格(ge)控制(zhi)觀賞紅(hong)腹鋸鮭脂鯉(li)進入自然水系。
地理分布:原產于非(fei)洲(zhou)北部,可能是在販賣黑(hei)人時期由非(fei)洲(zhou)帶入美洲(zhou)。
中國分布:美洲大蠊在中國各(ge)省市廣(guang)(guang)泛(fan)分(fen)布(bu)。主要(yao)分(fen)布(bu)在北(bei)京、河(he)北(bei)、遼寧、黑龍江(jiang)、上海、江(jiang)蘇、浙江(jiang)、福建、江(jiang)西、山(shan)東(dong)、湖北(bei)、廣(guang)(guang)東(dong)、廣(guang)(guang)西、海南、四川(chuan)、貴州、云南、臺(tai)灣(wan)等地。
入侵危害: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蛻(tui)落的表(biao)皮帶有過敏(min)原(yuan),可以引(yin)發皮疹、哮喘等病癥;美洲大蠊還(huan)能攜帶多(duo)種(zhong)致(zhi)病菌(jun),如痢疾桿(gan)菌(jun)、綠膿桿(gan)菌(jun)、變(bian)形桿(gan)菌(jun)、沙門桿(gan)菌(jun)、傷(shang)寒桿(gan)菌(jun)和寄生蟲(chong)卵,是家畜(chu)及人類許多(duo)傳染性疾病的重要(yao)傳播媒介。
防治方法:保持室內隱蔽場所的清潔衛生。可采用0.2%的氯菊酯對美洲大蠊直接噴灑,有100%的致死效果;或噴灑氯氰菊酯+有機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防除美洲大(da)蠊(lian)。也可采用(yong)人工合成的美洲大(da)蠊(lian)性信息素作為引誘劑(ji)及病毒制劑等進行防治。目前,也有利用蜚(fei)蠊嚙小(xiao)蜂寄生美洲(zhou)大蠊的卵(luan),天然(ran)寄生率超過50%。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guang)泛分布于廣(guang)東、廣(guang)西(xi)、云(yun)南、福建、浙江(jiang)等(deng)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wei)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ru)臺灣;1981年(nian)引入(ru)廣(guang)東,1984年(nian)前后(hou),已在該省作為(wei)特種經濟動(dong)物廣(guang)為(wei)養(yang)殖,后(hou)又被引入(ru)到其(qi)他省份養(yang)殖。但由于養(yang)殖過度,口味不(bu)佳,市場并(bing)不(bu)好,而(er)被大(da)量遺(yi)棄或逃逸(yi),并(bing)很快從農(nong)田擴散到天然濕地(di)。福(fu)壽螺食量極大(da),并(bing)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neng)刮食藻類,其(qi)排(pai)泄物能(neng)污染水體。其(qi)對水稻生(sheng)產造成(cheng)的損失(shi)顯然大(da)大(da)超過其(qi)作為(wei)美食的價值(zhi)。除威脅(xie)入(ru)侵地(di)的水生(sheng)貝(bei)類、水生(sheng)植物和(he)破壞食物鏈構(gou)成(cheng)外,福(fu)壽螺也是卷(juan)棘口吸蟲(chong)、廣(guang)州管圓線(xian)蟲(chong)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重點抓(zhua)好越冬(dong)成螺(luo)和(he)第(di)一代成螺(luo)產卵盛(sheng)期前的防(fang)治(zhi),壓(ya)低第(di)二代的發生量(liang),并及時抓(zhua)好第(di)二代的防(fang)治(zhi)。以整治(zhi)和(he)破(po)壞其越冬(dong)場所,減少冬(dong)后殘螺(luo)量(liang),以及人工捕螺(luo)摘卵、養鴨食螺(luo)為主,輔之(zhi)藥物防(fang)治(zhi)。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于全國20多個省市,南起海南島,北到黑龍江,西至(zhi)新疆,東達(da)崇明島均可見其蹤影,華(hua)東、華(hua)南地(di)區尤為密集(ji)。
入侵歷史:原產北美洲,現已廣泛分布于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20世紀30年(nian)代進入我國,60年(nian)代食用價(jia)值被(bei)發掘(jue),養殖熱(re)度(du)不斷上升,各地(di)引種(zhong)無(wu)序,80-90年代(dai)大規模擴(kuo)散(san)。
入侵危害:克氏原螯蝦可通過搶奪生存資源,捕食本地動植物,攜帶和傳播致病(bing)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zhong)。有研究發(fa)現,該螯(ao)蝦在預(yu)知和躲避敵害方(fang)面表(biao)現出比土(tu)著螯(ao)蝦(xia)更高的(de)適應性(xing)。另外它喜愛掘洞(dong)筑巢的(de)習性(xing)對泥質堤(di)壩具有一(yi)定的(de)破壞作用(yong),輕則導致(zhi)灌溉用(yong)水流失,重(zhong)則引(yin)發(fa)決堤洪澇(lao)等險情。
防治方法:通過投放野雜魚捕食克氏原螯蝦幼苗以控制其種群規模。在(zai)尚未(wei)引種的地區,應(ying)展(zhan)開(kai)其環境風險(xian)評估和早(zao)期預(yu)警,對已廣泛分布地區,加強養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