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teng)縣(xian)獅(shi)(shi)舞(wu)(wu)是(shi)(shi)廣西具有(you)濃郁地域特色(se)和民(min)族(zu)特色(se)的(de)一(yi)種民(min)間傳(chuan)統(tong)民(min)間舞(wu)(wu)蹈,屬于(yu)(yu)“南(nan)獅(shi)(shi)”,以高樁(zhuang)舞(wu)(wu)獅(shi)(shi)的(de)高難度動作、獨樁(zhuang)挾(xie)腰轉體(ti)450°等精湛的(de)技(ji)藝(yi)聞名(ming)全國,名(ming)揚世(shi)界,享有(you)“世(shi)界獅(shi)(shi)王”之美譽,也是(shi)(shi)中國南(nan)派獅(shi)(shi)舞(wu)(wu)的(de)代表(biao)之一(yi)。藤(teng)縣(xian)獅(shi)(shi)舞(wu)(wu)歷史(shi)悠久,形成于(yu)(yu)唐朝年間,至今已有(you)一(yi)千多年的(de)歷史(shi),是(shi)(shi)人們在長期的(de)社會生活中,創(chuang)造出的(de)具有(you)地域特色(se)和民(min)族(zu)特色(se)的(de)民(min)間傳(chuan)統(tong)體(ti)育競技(ji)藝(yi)術。藤(teng)縣(xian)獅(shi)(shi)舞(wu)(wu)分為(wei)兩(liang)種:一(yi)種是(shi)(shi)側重于(yu)(yu)地面技(ji)藝(yi)表(biao)演的(de)“采青(qing)(qing)獅(shi)(shi)”;一(yi)種是(shi)(shi)側重于(yu)(yu)樁(zhuang)上技(ji)藝(yi)表(biao)演的(de)“高樁(zhuang)獅(shi)(shi)”。無論是(shi)(shi)采青(qing)(qing)獅(shi)(shi)還是(shi)(shi)高樁(zhuang)獅(shi)(shi),在表(biao)現形式上都(dou)有(you)著(zhu)自(zi)己獨特的(de)風格,為(wei)當地百姓(xing)所喜愛。藤(teng)縣(xian)獅(shi)(shi)舞(wu)(wu)于(yu)(yu)2011年入選第(di)三批(pi)國家(jia)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ming)錄。
名稱 | 項目類別 | 公布時間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獅舞(白紙坊太獅)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北京市 |
獅舞(徐水舞獅)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河北省徐水縣 |
獅舞(滄縣獅舞)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河北省滄縣 |
獅舞(天塔獅舞)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山西省襄汾縣 |
獅舞(馬橋手獅舞)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上海市閔行區 |
獅舞(黃沙獅子)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浙江省臨海市 |
獅舞(豐城岳家獅)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江西省豐城市 |
獅舞(古陂蓆獅、犁獅)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江西省信豐縣 |
獅舞(黎川舞白獅) | 傳統舞蹈 | 2014(第四批) | 江西省黎川縣 |
獅舞(小相獅舞)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河南省鞏義市 |
獅舞(槐店文獅子)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河南省沈丘縣 |
獅舞(廣東醒獅)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廣東省佛山市 |
獅舞(廣東醒獅)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廣東省遂溪縣 |
獅舞(廣東醒獅) | 傳統舞蹈 | 2006(第一批) | 廣東省廣州市 |
獅舞(席獅舞)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廣東省梅州市 |
獅舞(青獅)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廣東省揭陽市 |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廣東省深圳市 |
獅舞(藤縣獅舞)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 |
獅舞(田陽壯族獅舞)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
獅舞(高臺獅舞) | 傳統舞蹈 | 2011(第三批) |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獅舞(布依族高臺獅燈舞) | 傳統舞蹈 | 2008(第二批) | 貴州省興義市 |
獅舞(上川黃連勝醒獅舞) | 傳統舞蹈 | 2021(第五批)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
獅舞(瑤族布袋木獅舞) | 傳統舞蹈 | 2021(第五批) |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