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意指公然去做天下人認為是最大的錯事。該七字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講的是春秋時期,息國與鄭國因為一點兒小事起了爭端,息侯狂妄自大,也不采取談判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事端,直接就發兵進攻比自己強大的鄭國,不顧這場戰爭是否正義,結果慘敗而歸。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漢語的一則七字成語,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指小細節上不能忍耐,就容易壞了全盤大計。這則成語是對名人成功之道的理論概括,所謂“大謀”即是“立志”,亦
...即根據主觀與客觀的實(shi)際情(qing)況(kuang)來設計自己的人生(sheng)奮斗(dou)目(mu)標。在實(shi)現“大謀”的過程中,有(you)順境(jing)亦有(you)逆(ni)境(jing),有(you)成功亦有(you)失(shi)敗。既要(yao)珍惜(xi)順境(jing),又(you)要(yao)準備戰(zhan)勝逆(ni)境(jing):既要(yao)力(li)爭成功,又(you)要(yao)準備忍受人生(sheng)一(yi)切(qie)苦難。“
【展開全部】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