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明成化(hua)五年(1469),原(yuan)安慶衛指揮使,驃(piao)騎將軍(jun)馬(ma)義由(you)廣(guang)西致仕還鄉后,以“敦悅堂馬(ma)氏(shi)”名義捐資創(chuang)建。據傳(chuan),明憲(xian)宗朱見(jian)深曾敕賜“百字匾”。明末毀(hui)于戰亂。
修繕重建
清康熙(1662~1722)中葉至咸豐二年(nian)(1852)多次(ci)重建。
咸豐三(san)年(1853)再(zai)遭兵(bing)燹,陶(tao)瓦無存。
光緒二年至二十(shi)二年(1876~1896),依(yi)舊基(ji)摹圖并(bing)陸續集資重建,悉復舊觀(guan)。
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1983年,經當地人民(min)政府資(zi)助全面修建。
名字來源
安慶清(qing)真寺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南關鎮海門內忠孝街,屬(shu)中國伊斯蘭教(jiao)清(qing)真寺,原名禮拜(bai)堂,后(hou)“沿各省舊例”易今名。
建筑特點
安慶清真寺(si)具有(you)中國南方傳統建筑風格,采用小(xiao)天井(jing)藝(yi)術手法,因地制宜(yi),布局合(he)理。全寺(si)分為3區,經(jing)(jing)大門(men)、石窟門(men)、垂花門(men),曲折(zhe)而入,過(guo)幾層小(xiao)天井(jing),即(ji)達大殿。庭(ting)院(yuan)整齊,建筑完備。原有(you)大殿、明德堂(tang)(tang)、養正堂(tang)(tang)、望(wang)月(yue)八角亭(今已毀)、南北講堂(tang)(tang)、經(jing)(jing)學堂(tang)(tang)、洗心所(水房(fang))、客(ke)廳、“超泉”(水井(jing))等。大殿雄偉高(gao)大,面(mian)積600多平(ping)方米,高(gao)20余(yu)米,有(you)殿柱36根(gen),可容千人禮(li)拜;重檐斗拱出四跳(tiao),外帶圍(wei)廊(lang),硬山(shan)山(shan)墻(qiang)外加一道短(duan)檐的歇(xie)山(shan)做成(cheng);門(men)窗鏤格丹朱,精(jing)麗難得。從設計、布局到施(shi)工(gong),建筑藝(yi)術水平(ping)很高(gao)。
地理交通
安慶(qing)清真寺位于安徽省安慶(qing)市南關鎮海門內忠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