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梅州十大地標建筑

本文章由 MAIGOO編(bian)輯 上傳提供 ★★★ 發布 反饋 0
01
梅州圍龍屋
梅州圍龍屋是富有特色的典型漢族民居建筑,廣東傳統客家住房樣式,遍布于梅州(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共2區1市5縣)全市8縣(市、區),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02
長樂學宮
長樂學宮為客都文化地標,始建于宋朝,歷代隨著縣治的遷徙多有變遷和重建。直至明成化五年(1469)才建成坐落在華城鎮北隅紫金山下的長樂學宮。長樂學宮的建筑形制,按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風格建成宮殿式,坐北朝南,左右對稱,設有照墻、靈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崇圣殿、東廡、西廡等,是嘉應五屬中規模較大的學府之一。長樂學宮結構嚴謹,氣宇軒昂,宏偉壯觀,滄海桑田,幾經變化,仍不減當年秀色,被廣東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劃歸五華中學使用,成為學習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建設人才的重要場所。
03
葉劍英紀念(nian)館
葉劍英紀念館建于1987年7月,1989年10月22日竣工,是梅州市的地標建筑之一。葉劍英紀念館原建筑面積1560平方米,1994年又增加1800平方米,高二層,為現代園林式建筑,莊重典雅。紀念館二樓設有五個陳列室,陳列面積500平方米,展線長135米,分別有照片、題詞、文獻手稿、辦公用具、文房四寶等文物,以5個階段、20個專題展示了葉劍英同志光輝偉大的一生。紀念館正門口左側的臺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鮮花,掩映著葉劍英元帥的坐姿銅像,銅像高2米,由中國著名的雕塑家劉煥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攜刻著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供人們瞻仰。
04
梅(mei)州梅(mei)江(jiang)橋
梅江橋修建成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位于廣東梅州梅縣城區中心,是一座橫跨梅江、溝通江南、江北市區的大橋,也是梅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梅江橋全長289米,寬12米,造型美觀實用,拱形的護欄,結構堅固,是梅州市區(梅城)江北通往江南的大動脈,是梅城的交通主干線。
05
梅州(zhou)客天(tian)下旅游產業園
客天下旅游產業園園區由原生態的自然山巒和東升工業園、坢坑、小密三大水庫組成,集“吃、住、行、游、購、娛”和教育、科研、文化為一體,是梅州市委、梅州市政府的重點建設工程,是梅州市“解放思想、綠色崛起”的先鋒,是世界客都的一張“新名片”。客天下旅游產業園主要由“十大文化工程”和“五大景區”組成,其中十大文化工程包括客家鼎、客家賦、百米大型客家遷徙圖、客家墟日圖、印象客都、潘鶴四大雕塑、作家莊園、客家祠、梅花園、客天下巨石廣場等;五大景區則包括客天下廣場、客家小鎮、千畝杜鵑園、郊野森林公園、圣山湖。
06
梅州世界客商中心(xin)
世界客商中心是首屆世界客商大會決定興建的重大項目,占地83畝,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樓高5層,約32.85米。該中心由中國工程院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團隊設計,提煉吸收了客家傳統建筑元素和符號,既傳承客家建筑文化,又體現新時代的要求。從空中俯瞰,客商中心主體結構外方內圓、白墻灰瓦,具有濃厚的客家特色。該中心著力打造一座集會議會展、客商展示、眾創平臺于一體的世界客都標志性綜合建筑,是世界客商大會永久會址,是全球客商的精神家園,也是全球客家商界人士崇商論道、聯誼合作的重要平臺。
07
梅州(zhou)市千(qian)佛塔(ta)
千佛塔整座寶塔建筑堪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千佛塔建于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塔分為七層,通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1991年12月3日在鐵塔上方新建一座千佛塔,整個佛塔用花崗石筑砌而成,塔高九層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佛塔二至八層墻內鑲嵌千尊漢白玉佛,九層供奉千尊鎏金銅佛,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三千佛塔”的藝術特色。
08
梅(mei)州西站
梅州西站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是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鐵路車站,途經線路為梅汕鐵路,于2019年10月11日投入使用。梅州西站站房建筑面積11998平方米,設計最高聚集人數為1500人,是梅汕高速鐵路在梅州的主要站點之一,建成通車后助力梅州城區激活站場周邊的產業,促使梅州融入珠三角“2小時經濟圈”,提升區位優勢,成為實現區域振興發展的重要戰略平臺。
09
梅州靈光寺(si)
靈光寺始建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圣壽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后改今名。靈光寺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建筑布局大體為面闊三間,進深七間,擁有山門、殿堂、樓閣等建筑,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羅漢殿、鐘樓、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最大特色是“靈光三絕”。盡管香火鼎盛,但香燭濃煙卻從寶殿頂端的螺旋形風斗“八藻井”散發而出,使殿堂終年清新,此為一絕;殿頂外古樹參天,但瓦面卻片葉不留,此為二絕;寺大門前挺立兩棵古柏,一榮一枯,一生一死,生者枝繁葉茂,死者枯而不朽,奇特之“生死樹”,世所罕見,此為三絕。
10
廣東中國(guo)客家博物館(guan)
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展,系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國家二級綜合性博物館。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梅州市標志性建筑之一,外觀為圓形客家土樓造型。博物館館區占地170.3畝,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梅州華僑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客家匾額館以及《客家文博》雜志社組成。
11
梅州(zhou)大劇院
梅州大劇院占地面積3.1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13萬平方米,是梅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主體建筑為獨特的仿三角鋼琴造型,高42米、地下最深-19.5米、周長達600余米,周圍是面積達2萬㎡的鋼琴琴鍵造型的休閑藝術廣場。設計師充分利用梅水之濱東岸的地形高差,結合親水平臺定制劇院前廣場,從梅江歸讀公園望來,梅州大劇院宛若一架躺在水邊的斯坦威三角鋼琴,剛剛開啟琴蓋,靜候藝術大師的撫臨,為梅江東岸和梅州城市面貌再添一道風景。
12
梅縣區(qu)文體中(zhong)心
梅縣區文體中心占地面積12畝,建筑面積2200000平方厘米,該建筑采用客家全圍龍式的建筑風格建設,直徑達110米,體現了濃郁的客家特色,是目前世界上較大的圓形建筑。梅縣區文體中心與曾憲梓體育場前后相接,與梅縣區人民廣場、梅花山公園連為一體,中心內功能相當齊全、設施十分先進,是集文體比賽、大型演出、會展和行政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場館。梅縣區文體中心和曾憲梓體育場是梅縣區新城的標志性建筑,是梅縣區人民休閑、娛樂以及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中心場地。
13
梅州(zhou)浮橋
梅州浮橋是連接東山教育基地與梅江南堤的觀光人行橋,也是梅江河上的第一座人行浮橋。整座浮橋全長233米,由塔橋和浮橋兩部分構成,其中塔橋部分長66米,浮橋長167米,寬6米,局部平臺寬9米;浮橋由26只舟體組成13個單元體。它是由預制鋼造船形密閉浮箱、幾十只扣鎖串連排列在一起,上面覆蓋板材固定拼裝構成,由兩岸鋼索拉緊定位,具有方便快速構建與拆解的特點,因地制宜,經濟實用。

梅(mei)州十大地(di)標建(jian)筑排行榜,MAigoo小編主要依據(ju)地(di)區知名的古(gu)代、現代等有(you)代表性的建(jian)筑物進行選擇,通過建(jian)筑在相(xiang)關(guan)網(wang)絡(luo)(luo)旅游平(ping)臺(攜程、去哪兒、途(tu)牛、飛豬、同程)的口(kou)碑評價,公眾知名度,網(wang)絡(luo)(luo)關(guan)注指(zhi)數等情況,并綜合參考互聯網(wang)相(xiang)關(guan)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jian),僅供(gong)參考,如有(you)疑(yi)問,歡(huan)迎在末尾評論(lun)/批評指(zhi)正(zheng)。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zhan)為注冊用戶提供信(xin)息存儲空(kong)間服務,非“MAIGOO編(bian)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jun)是注冊用戶自(zi)主發布(bu)上傳,不代表本(ben)(ben)站(zhan)觀點,版權(quan)歸原作(zuo)者(zhe)所(suo)有,如有侵權(quan)、虛假信(xin)息、錯誤信(xin)息或任何(he)問題(ti),請及時聯系我們(men),我們(men)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geng)正。 版權聲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wang)頁上相(xiang)關信(xin)息(xi)的(de)知識產權歸網(wang)站方(fang)所(suo)有(包(bao)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biao)、著(zhu)作權、商標權、為(wei)用戶(hu)提供的(de)商業信(xin)息(xi)等(deng)),非經許可不得抄襲或使用。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2645個品牌入駐 更新520962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05712個代理需求 已有138617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