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安徽寺廟名錄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旅行人生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01
弘(hong)愿寺(安徽省宣城市)
弘愿寺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南麓。敬亭山為舉世聞名的「江南詩山」,唐代大詩人李白七次登臨,留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絕句。弘愿寺前身為大唐廣教寺,為唐大中年間黃檗禪師創建,近代毀于戰火,即廣教寺雙塔,現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經省市兩級人民政府批準,大唐廣教寺二00四年恢復重建,移遷新址,更名為“弘愿寺”。弘愿寺現建有山門、來迎殿、念佛堂、講經堂、鐘鼓樓、五觀堂、僧寮等,共計七千平方米。2011年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總建筑面積約二萬平方米。
02
明(ming)教寺(si)(安徽省合肥市)
明教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東段,始建于南朝梁時,是江淮著名勝跡,古廬陽八景之一,是合肥較大、較為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標之一。明教寺由佛殿、藏經閣、西廂院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明教寺前殿為天王殿,殿東廂為“三國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當年魏、蜀、吳三國軍隊的旗幟,戰場上用過的刀槍劍戟及與教弩臺有關的強弓硬弩。
03
九華山化城寺
九華山化城寺又名地藏寺,位于九華街盆地中心化城峰,早在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已有僧人在此筑庵,唐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建化城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轉世的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金地藏)在此傳經布道。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寺,歷史悠久,同時也是地藏菩薩道場。寺廟主體建筑沿中軸線排布,共四進,由南到北依次為靈官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前三進為清代建筑,后一進為明朝建筑。
04
西廬寺
西廬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在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始建于公元180年,為皖中名寺。初為漢末李陵廟,李唐年間欽賜額為西廬寺,后因戰亂屢經興廢。西廬寺有大河五間,中供彌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間,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塔后一大石,有龍舌,在此跡如人坐。還有大佛殿、后殿、官廳、撣堂、觀音堂、二層八卦亭、鐘鼓樓、藏經樓、通公塔、望湖樓等。寺內還收有眾多文物:唐代八仙造像、童子童女銅像,宋代詩人蘇東坡的一方來硯,清朝皇帝欽賜的玉如意、古鼎、大明宣德爐等古物。
05
祇園寺(安徽省池州市(shi))
祇園寺建于清乾隆年,該廟面積分一厘五毫,房屋十二間。管理及使用情況為供佛及自住外出租。據《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載:“廟內法物有三世佛三尊,關帝、韋馱各一尊,鐘磬各一個,另有榆樹一株,柏樹一株。”,又《1936年第一次寺廟登記》載:“廟內法物有佛像八尊,神像一尊,禮器五件,法器兩件,另有柏樹,榆樹各一株。”祇園寺山門一間,灰筒瓦頂,正殿三間,箍頭脊灰筒瓦頂,東西配殿各三間,箍頭脊灰筒瓦頂。其中西配殿和正殿東耳房在2005年夏得到修繕。
06
九華山甘露寺
九華山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甘露寺依山而建,莊重古樸,由三組民居式建筑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大殿后新建藏經樓,大殿西側建齋堂和2-5層附屬用房,全寺新老建筑近萬平方米,均為皖南民居風格,現存有大雄寶殿、配殿、寮房、鐘鼓、碑刻等文物古跡。其中,著名的九華山佛學院設在甘露寺內,培養他們成為立足佛門、關心和擁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佛教人才。
07
九華山天臺寺
九華山天臺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于天臺與玉屏峰之間,是在九華山地理位置頂部的寺院,建筑面積1540平方米。天臺寺依山勢而建,高處殿檐與寺后峰頂巖石相接,寺內三進殿堂通連,建有地藏殿、大雄殿、萬佛樓等,形成既無天井又無院落的整體建筑,巨鐘、大鼓等法器陳設齊全。天臺寺歷史悠久,相傳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潔瓶僧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
08
迎(ying)江(jiang)寺(si)
迎江寺創建于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由僧涵萬募化而建。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阮自華在此基礎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書敕名“護國永昌禪寺”。迎江寺位于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占地3萬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大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筑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
09
三祖禪寺
三祖寺坐落在大別山東南麓的安徽省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處的谷口鳳形山上,占地面積7.04平方公里。三祖禪寺在南朝梁武帝時開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禪宗三祖僧璨在此駐錫,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陸宰等文人游寺題詩。有詩云“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三祖寺于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142所重要寺廟之一。
10
實際禪(chan)寺(si)
實際禪寺,位于安徽省廬江縣東北冶父山東部南麓,為唐代伏虎禪師創建,修建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屢歷滄桑,幾經興衰。現為省級重點寺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重修于宋,梵宮宏大,甲于江淮,鼎盛時期,受戒和尚千余眾。后因幾經兵亂,履修履毀,現重建的大雄寶殿高21米,長26米,寬10米。復建后的實際寺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寺內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菩薩500余尊,半邊天臨空而立,形似天庭。精雕細刻的龍鳳、花鳥近千祥,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加載更多
以上數據收集于各大網絡平臺,數據截止更新至2019年4月。以上數據僅供您參考。具體數據可到頒布機構官網查閱,如有不準確之處,請及時反饋。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為(wei)注冊(ce)(ce)用戶(hu)提(ti)供(gong)信(xin)息存儲(chu)空(kong)間(jian)服(fu)務,非(fei)“MAIGOO編(bian)輯上(shang)傳(chuan)提(ti)供(gong)”的文章/文字均是(shi)注冊(ce)(ce)用戶(hu)自(zi)主發布上(shang)傳(chuan),不代(dai)表本(ben)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zhe)所(suo)有(you),如有(you)侵(qin)權、虛假信(xin)息、錯誤(wu)信(xin)息或(huo)任何問題,請及(ji)時(shi)聯(lian)系我們,我們將(jiang)在第一時(shi)間(jian)刪除或(huo)更正(zheng)。 版權聲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頁上(shang)相(xiang)關信息的知(zhi)識產權歸(gui)網站方所有(you)(包括但不限(xian)于文字、圖片、圖表(biao)、著作(zuo)權、商標權、為(wei)用(yong)戶提供的商業(ye)信息等),非經許(xu)可不得抄(chao)襲或使用(yong)。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2831個品牌入駐 更新52113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06928個代理需求 已有1388982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