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lei)
登錄 |    

中國非遺傳統音樂名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ji)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01
西(xi)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02
南音(yin)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個漢字符號記寫樂曲。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
花兒
花兒產生于明代初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的漢、回、藏、東鄉、保安、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后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2007年,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04
陜北民(min)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并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2008年6月,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陜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5
古(gu)箏藝術(shu)
古箏是古老的傳統彈弦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于陜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后,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并逐步發展為六七種絲竹樂器耕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形式。2008年06月07日,古箏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6
嗩吶藝術
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雄渾,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07
廣(guang)東漢樂
廣東漢樂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遷時帶來的中原古樂,在與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相融合的基礎上,經歷代演變發展而成,現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廣東漢樂大體包括:絲弦音樂(舊稱儒樂或清樂)、中軍班音樂、八音、民間大鑼鼓和廟堂音樂五大類,廣泛流傳于廣東梅州、深圳、韶關、惠陽和福建閩西、江西贛南、臺灣等客家地區及海內外華僑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稱廣東漢樂之鄉的梅州市為代表。梅州市廣東漢樂協會、客都女子廣東漢樂團等是漢樂傳承的主要機構。2006年0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8
蒙(meng)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9
口弦音樂
口弦又被稱為響篾、篾簧、口簧,是一種深受少數民族同胞喜愛的小巧樂器。彈口琴內容極其豐富,即可彈民歌,又可彈山曲,即可合彈,又可對彈,即可彈曲問答,又可彈曲斗罵,其曲調高雅,內容豐富,悅耳動聽,云南省彝族、怒族、景頗族、僳僳族、納西族的年輕姑娘幾乎人人都會彈奏口弦。2008年06月07日,口弦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后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為注冊用戶提(ti)供(gong)信(xin)息(xi)(xi)(xi)存儲空間服務,由于更(geng)新時間等(deng)問(wen)題,可能(neng)存在(zai)信(xin)息(xi)(xi)(xi)錯(cuo)(cuo)誤的情況,本(ben)站不保證所(suo)提(ti)供(gong)信(xin)息(xi)(xi)(xi)的準確性、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實性,如有侵權(quan)、錯(cuo)(cuo)誤信(xin)息(xi)(xi)(xi)或任何問(wen)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zai)第(di)一時間刪(shan)除或更(geng)正。 版權申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wang)頁(ye)上相關(guan)信息的知識(shi)產權歸網(wang)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zi)、圖片、圖表、著作權、商標權、為用戶提供的商業信息等(deng)),非(fei)經許可不得抄(chao)襲或使用。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33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26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1223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7519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