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fen)類
登錄 |    

身體各種穴位位置、作用及功能主治 詳解人體409穴位名 附高清圖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MAIGOO健康館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布 反饋 0

穴(xue)(xue)位(wei)學名腧穴(xue)(xue),指人(ren)體(ti)(ti)經(jing)(jing)絡線上(shang)特殊的(de)(de)點區(qu)部位(wei),中(zhong)醫可以(yi)通過針灸或者(zhe)推拿、點按(an)、艾灸刺激相應(ying)的(de)(de)經(jing)(jing)絡點治(zhi)療疾病(bing)。穴(xue)(xue)位(wei)是(shi)中(zhong)國(guo)文化(hua)和中(zhong)醫學特有的(de)(de)名詞,多(duo)為(wei)(wei)神經(jing)(jing)末梢和血管較多(duo)的(de)(de)地方,稱為(wei)(wei)穴(xue)(xue)、穴(xue)(xue)道。目前(qian)國(guo)家標(biao)準經(jing)(jing)穴(xue)(xue)顯(xian)示人(ren)體(ti)(ti)周身409個穴(xue)(xue)位(wei)名,830個穴(xue)(xue)位(wei)。下面為(wei)(wei)大(da)(da)家詳細介紹人(ren)體(ti)(ti)409個穴(xue)(xue)位(wei)名的(de)(de)功能主治(zhi),以(yi)及不同穴(xue)(xue)位(wei)位(wei)置和作(zuo)用,另(ling)外附上(shang)人(ren)體(ti)(ti)穴(xue)(xue)位(wei)圖大(da)(da)全供大(da)(da)家參考。

人體有多少穴位、筋脈

人體共409個(ge)穴(xue)位

目前國家標(biao)準經穴(xue)(xue)(xue)顯(xian)示:人(ren)體周身409個(ge)(ge)(ge)穴(xue)(xue)(xue)位(wei)名,830個(ge)(ge)(ge)穴(xue)(xue)(xue)位(wei),其中一(yi)名多穴(xue)(xue)(xue)的有349個(ge)(ge)(ge),共(gong)770穴(xue)(xue)(xue)位(wei);一(yi)名單穴(xue)(xue)(xue)有60個(ge)(ge)(ge),共(gong)60穴(xue)(xue)(xue)位(wei)。

標準穴位(wei)顯示有(you):十二正(zheng)經兩側(ce)穴位(wei)618穴,加(jia)(jia)任督單穴52穴,加(jia)(jia)經外(wai)穴160穴,共830穴,不包括反射區。

手上的(de)六條經脈

手三陰(yin)(yin)(yin)經為:手少(shao)(shao)陰(yin)(yin)(yin)心經、手厥陰(yin)(yin)(yin)心包經和手太(tai)陰(yin)(yin)(yin)肺(fei)經。其中(zhong)兩個(ge)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xue)位(wei)數(shu)是(shi)個(ge)位(wei)數(shu)里最(zui)大的一個(ge)數(shu),也是(shi)古(gu)時的至尊數(shu),就是(shi)9。手少(shao)(shao)陰(yin)(yin)(yin)心經有:9個(ge)穴(xue)。手厥陰(yin)(yin)(yin)心包經有:9個(ge)穴(xue)。手太(tai)陰(yin)(yin)(yin)肺(fei)經有:11個(ge)穴(xue)。

手(shou)三(san)陽(yang)經為(wei):手(shou)陽(yang)明(ming)(ming)大腸(chang)經、手(shou)太陽(yang)小腸(chang)經、手(shou)少陽(yang)三(san)焦經。其中手(shou)陽(yang)明(ming)(ming)大腸(chang)經有:20個穴。手(shou)太陽(yang)小腸(chang)經有:19個穴。手(shou)少陽(yang)三(san)焦經有:23個穴。

足上的六(liu)條經脈

足(zu)(zu)三陽(yang)經(jing)(jing)為:足(zu)(zu)陽(yang)明(ming)胃經(jing)(jing)、足(zu)(zu)太陽(yang)膀胱經(jing)(jing)、足(zu)(zu)少陽(yang)膽經(jing)(jing)。足(zu)(zu)陽(yang)明(ming)胃經(jing)(jing)有:45個(ge)穴(xue)。足(zu)(zu)太陽(yang)膀胱經(jing)(jing)有:67個(ge)穴(xue)。足(zu)(zu)少陽(yang)膽經(jing)(jing)經(jing)(jing)有:44個(ge)穴(xue)。

足(zu)三陰(yin)(yin)經為:足(zu)太陰(yin)(yin)脾(pi)(pi)經、足(zu)少陰(yin)(yin)腎(shen)經、足(zu)厥陰(yin)(yin)肝(gan)經。足(zu)太陰(yin)(yin)脾(pi)(pi)經有(you):21個(ge)穴(xue);足(zu)少陰(yin)(yin)腎(shen)經有(you):27個(ge)穴(xue);足(zu)厥陰(yin)(yin)肝(gan)經有(you):14個(ge)穴(xue)。

人體穴位圖解

人體頭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 頭部穴位正面
  • 頭部背面穴位
  • 頭頸部穴位
  • 1、印堂穴

    位置:兩眉(mei)頭連線(xian)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nao)醒(xing)神(shen),安神(shen)定志,明目(mu)開竅。適用(yong)于前頭痛、目(mu)眩、眼(yan)疾、感冒、精(jing)神(shen)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ya)等病癥(zheng)。

    感(gan)覺:按壓有(you)酸脹感(gan)。

    2、迎香穴

    位置:鼻(bi)翼(yi)外旁開5分(fen),鼻(bi)唇(chun)溝內。

    主治:清熱(re)散風,宣(xuan)通鼻(bi)竅,預防感冒。適用于(yu)感冒、鼻(bi)炎、鼻(bi)塞、嗅覺不靈、口(kou)眼歪斜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an)壓有脹感。鼻(bi)子不聞香臭,經按(an)壓有“通氣(qi)”感。

    3、水溝穴(人中穴)

    位(wei)置:在(zai)人中溝上三分(fen)之一(yi)與下三分(fen)之二交點處(chu)。

    主治:常用(yong)于小兒驚風、中暑(shu)、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yao)扭傷的(de)治療與急救。

    4、睛明穴

    位置(zhi):目內(nei)眥旁(pang)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療與(yu)保健(jian)。

    5、攢竹穴

    位置(zhi):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zhi):常用于頭(tou)痛(tong)、目眩(xuan)、眉骨痛(tong)、目赤(chi)腫(zhong)痛(tong)、視物不清(qing)、流淚、口眼歪斜等(deng)病癥的治(zhi)療與保健。

  • 1、百會穴

    位置(zhi):頭頂正中,兩耳尖直上與(yu)頭正中線(xian)交叉點(dian)處。

    主治(zhi):升陽(yang)固(gu)脫(tuo),振奮陽(yang)氣,清熱開(kai)竅,健(jian)腦(nao)通絡。適(shi)用于健(jian)忘失眠、精神不(bu)振、頭昏腦(nao)脹、目眩耳鳴、中氣下陷、內臟垂脫(tuo)、頭痛(tong)、高血壓(ya)、中風、久泄等病癥,為人體陽(yang)氣聚會之氣。

    感(gan)覺:局部按壓有微脹(zhang)感(gan)。

    2、風池穴

    位置:頸項后枕(zhen)骨下,與乳(ru)突下緣(yuan)相(xiang)平,項肌(ji)外(wai)側凹陷處。

    主治:袪(qu)風解表,清頭(tou)明目,通腦活(huo)絡。適用(yong)于頸項強痛,頭(tou)痛眩暈(yun)、失眠健(jian)忘、高血壓、風濕病等(deng)(deng)病癥。對發熱(re)惡寒、熱(re)病汗不(bu)出(chu)、目赤(chi)痛、鼻塞、鼻衄、耳(er)聾氣閉、耳(er)鳴、牙(ya)痛、中風昏迷、口眼歪斜等(deng)(deng)病的療效(xiao)也非(fei)常(chang)顯著。

    感覺:局部(bu)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3、完骨穴

    位置(zhi):在耳(er)后(hou)乳突后(hou)下方凹陷中,與風府(fu)穴平。

    主(zhu)治:常用于(yu)頭痛(tong)(tong)、頸項強痛(tong)(tong)、口(kou)眼歪(wai)斜(xie)、牙痛(tong)(tong)、面頰腫痛(tong)(tong)等疾(ji)病的治療與保健(jian)。

  • 1、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移(yi)1寸凹陷處。

    主治(zhi):醒腦明目,袪風鎮痛(tong)(tong),清堵(du)除煩。適用于(yu)頭(tou)痛(tong)(tong)頭(tou)暈、偏頭(tou)痛(tong)(tong)、神(shen)經衰弱、感(gan)冒、視物不(bu)清、口眼(yan)歪斜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suan)脹感,重按較痛(tong),有時向四(si)周發散。

    2、下關穴

    位置:顴弓(gong)下緣,下顎切跡之間的凹陷(xian)處,閉口(kou)取(qu)穴。

    主治:下顎關節炎、面頰肌膚麻木、口眼歪斜、上牙(ya)痛、耳鳴耳聾等(deng)病癥。

    3、頰車穴

    位置:下頜角前(qian)上方約一橫指處(chu),咬牙時,咬肌隆起處(chu)。

    主治:適用(yong)于(yu)下牙(ya)痛、牙(ya)關緊閉、腮腺炎(yan)、口(kou)眼歪斜等(deng)病(bing)癥。

    4、翳風穴

    位置:在(zai)耳后乳突前下(xia)方,平耳垂后下(xia)緣(yuan)的凹陷處。

    主治:常用于耳(er)聾、耳(er)鳴(ming)、牙痛、顳頜(he)關節病、面神(shen)經麻(ma)痹等(deng)疾病的治療與保(bao)健。

    5、耳門穴

    位置:在耳(er)屏上切(qie)跡前方,當(dang)下頜髁狀(zhuang)突后緣(yuan)凹陷中(zhong)。

    主治(zhi):耳部(bu)疾病的治(zhi)療與保健。

頭部穴位 功能主治 頭部穴位 功能主治
頭維穴 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巨髎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上關穴 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麻木 兌端穴 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
顴髎穴 治療面部神經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 上星穴 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大迎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瞳子髎穴 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神庭穴 治療頭痛、鼻病 承泣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陽白穴 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禾髎穴 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絲竹空穴 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地倉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四白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痛 承漿穴 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胸部腹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膻中(zhong)穴(xue)

位置:胸部前正中線,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

主(zhu)治:寬胸(xiong)理氣,宣(xuan)肺降逆,寧(ning)心除煩。適(shi)用(yong)于情志不舒、胸(xiong)部脹悶。心悸氣短、失眠(mian)多夢、氣喘(chuan)、呃逆等病癥。

感覺(jue):局部(bu)按壓有微脹感。

2、中脘穴

位(wei)置(zhi):腹(fu)正中線,臍(qi)上4寸處。

主(zhu)治:調理脾胃(wei),健脾化濕,和胃(wei)降逆,安神定(ding)志。適用于胃(wei)腸功能紊(wen)亂、胃(wei)痛胃(wei)炎(yan)、便秘(mi)腹瀉(xie)、嘔吐、腸鳴、心慌失眠等病癥。是(shi)中醫(yi)治療(liao)脾胃(wei)疾(ji)病的重要人體穴位之一。

感覺:局部按(an)壓(ya)有(you)脹麻感。

3、天樞穴

位置:肚臍旁(pang)開2寸處。

主治:調理脾胃,理氣和(he)中。適用于胃腸(chang)功能紊亂、腸(chang)鳴腹(fu)瀉、腹(fu)痛腹(fu)脹、大(da)便(bian)不暢、腸(chang)炎、水腫、月經不調等病癥,對(dui)減肥有一定作用。

感(gan)(gan)覺(jue):局部按壓有沉脹(zhang)感(gan)(gan),有時可向下發散。

4、氣海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du)臍(qi)下1.5寸處。

主治:升陽補(bu)氣(qi),益腎固精(jing)。適用(yong)于氣(qi)虛乏(fa)力、脘腹脹滿、腸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遺精(jing)等病癥。為補(bu)氣(qi)要穴,有強(qiang)壯和保健的(de)作(zuo)用(yong)。

感覺(jue):局部按壓(ya)有沉脹感并向(xiang)下(xia)腹發散(san)。

5、關(guan)元(yuan)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qi)下3寸(cun)處。

主治:溫腎減陽(yang),回(hui)陽(yang)固(gu)脫,增(zeng)補元氣,通調(diao)沖任。適用(yong)于虛癥、神疲(pi)乏力、元氣不(bu)足、性功能(neng)低下(xia)、腹(fu)瀉腸鳴(ming)、遺(yi)精、陽(yang)痿、小便頻數、月經(jing)不(bu)調(diao)、痛經(jing)、帶下(xia)、不(bu)孕及慢性病的恢復(fu),有強壯作用(yong)。

胸腹部穴位 功能主治 胸腹部穴位 功能主治
天突穴 治療咳喘、咽喉腫痛、咯血、失音、噎嗝 水分穴 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
璇璣穴 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闕穴 治療腸鳴、腹痛、腹泄、虛脫
神藏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中極穴 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癥、下腹痛、水腫
華蓋穴 治療咳喘、胸滿 曲骨穴 治療遺精、赤白帶、尿閉
鳩尾穴 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橫骨穴 治療精索及睪丸痛、淋病、遺精、尿閉
上脘穴 治療胃腸疾患 人迎穴 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梁門穴 治療胃腸脹痛、腹泄、不思飲食 缺盆穴 治療咳喘、胸滿、項強
下脘穴 治療胃腸疾患 水突穴 治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云門穴 治療咳嗽、喘息、胸悶 大橫穴 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氣舍穴 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頸項強痛 外陵穴 治療臍周痛
氣戶穴 治療咳喘、胸肋脹痛 帶脈穴 治療婦女經帶病、腰肋痛
中府穴 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水道穴 治療小腹脹滿、尿閉、腹水、精索及睪丸痛
靈墟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府舍穴 治療腹痛
神封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氣沖穴 治療陰莖腫痛、睪丸痛、婦女經漏胎產諸癥
期門穴 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沖門穴 治療腹脹痛、尿閉
不容穴 治療腹滿、嘔吐、胸痛、吐血、咳嗽 太乙穴 治療胃腸疾患
章門穴 治療嘔吐、腹脹、腰冷背痛
人體背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風(feng)門(men)穴

定(ding)位:在第二(er)胸椎棘突下旁(pang)開1.5寸處。

主治(zhi):常用于傷風咳嗽(sou)、發熱頭痛(tong)、頸項強痛(tong)、腰背(bei)痛(tong)等病癥的(de)治(zhi)療與(yu)保(bao)健。

2、肺俞(yu)穴

位置:第三(san)胸椎棘突下(xia)旁開1.5寸處。

主治(zhi):宣(xuan)肺理氣,平喘(chuan)止咳。適用于咳嗽氣喘(chuan)、感(gan)冒、外感(gan)風(feng)寒、盜汗、背(bei)痛等病癥,對(dui)于各種肺病有(you)一定(ding)的作用。

感(gan)覺:局(ju)部按壓(ya)有(you)酸脹(zhang)微痛感(gan)。

3、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si)胸椎棘(ji)突下旁(pang)開3寸(cun)處,肩胛骨內緣,抱肘取穴。

主治(zhi)(zhi):常(chang)用于(yu)咳嗽、氣短、健忘、遺精、陽痿、盜汗及(ji)諸虛百損的治(zhi)(zhi)療。

4、心俞穴

位(wei)置:第五胸椎棘(ji)突下旁開1.5寸(cun)處。

主治:調理氣血,疏(shu)通心脈,寧心安(an)神(shen)。適用于(yu)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絞痛、神(shen)經(jing)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癥,對于(yu)各種心臟病有(you)一定的療效。

感(gan)(gan)覺:局(ju)部按壓有酸脹感(gan)(gan)。

5、肝俞穴(xue)

位置:第(di)九(jiu)胸(xiong)椎棘突下(xia)旁開1.5寸處。

主治:疏肝(gan)(gan)利膽(dan)(dan),寬(kuan)胸和(he)胃(wei),清頭(tou)明目,理氣調經。適(shi)用于情志(zhi)不暢、胸肋(lei)脹悶(men)、頭(tou)目昏花、煩躁(zao)易(yi)怒、肝(gan)(gan)郁氣滯、黃疸、肋(lei)痛、脊(ji)背痛等(deng)病癥。對肝(gan)(gan)膽(dan)(dan)病有一定(ding)的作用。

6、脾俞穴

位置(zhi):第十一胸椎棘(ji)突下旁(pang)開1.5寸。

主治:健(jian)脾(pi)化濕,和胃止瀉(xie)。適用于胃脘脹痛、消化不(bu)良、潰瘍病、糖尿病、嘔吐、泄瀉(xie)、身體乏力、腰(yao)背痛等病癥。對脾(pi)胃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ya)有酸脹微痛感。

7、腎俞(yu)穴

位置:第二(er)腰椎(zhui)棘突(tu)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bu)益腦髓,強壯(zhuang)腰(yao)腎,止咳定喘(chuan),聰耳(er)(er)明目。適用于腎虛腰(yao)痛、腰(yao)膝酸軟、耳(er)(er)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遺精、月經(jing)不(bu)(bu)調(diao)、神經(jing)衰(shuai)弱、男(nan)子(zi)不(bu)(bu)育、女子(zi)不(bu)(bu)孕、肺(fei)心病(bing)氣喘(chuan)、腎不(bu)(bu)納氣、小(xiao)兒(er)發育不(bu)(bu)良、諸虛百(bai)損等(deng)病(bing)癥。有(you)全身強壯(zhuang)作(zuo)(zuo)用,對腎虛、腎炎有(you)一定的作(zuo)(zuo)用。

感(gan)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de)感(gan)覺,用力不可(ke)(ke)過大,時間可(ke)(ke)稍長(chang)一些。

8、八髎穴(xue)

位置:骶椎。又稱(cheng)(cheng)上髎(liao)、次(ci)髎(liao)、中髎(liao)和(he)下髎(liao),左右(you)共八(ba)個(ge)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稱(cheng)(cheng)“八(ba)穴”。

主治(zhi):腰(yao)骶部疾病(bing)、下腰(yao)痛(tong)(tong)(tong)、坐骨(gu)神(shen)經痛(tong)(tong)(tong)、下肢痿痹、小(xiao)便不利、月經不調、小(xiao)腹(fu)脹痛(tong)(tong)(tong)、盆(pen)腔炎等病(bing)癥。

感(gan)覺:局部按壓(ya)有酸脹感(gan),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并向小腹放散。

背部穴位 功能主治 背部穴位 功能主治
定喘穴 治療哮喘 京門穴 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肩中俞穴 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三焦俞穴 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肩外俞穴 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氣海俞穴 治療腰痛、痔瘡
肩井穴 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關元俞穴 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秉風穴 治療肩胛痛、肩凝 膀胱俞穴 治療膀胱諸癥、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天宗穴 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秩邊穴 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臑俞穴 治療肩臂酸痛 白環俞穴 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膈俞穴 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會陽穴 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魂門穴 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靈臺穴 喘哮久咳,脊痛項強,寒熱感冒,脾熱,癰疽疔瘡。
至陽穴 胸脅脹痛,黃疸;脊背強痛;咳嗽,氣喘。
胳膊手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橫紋外(wai)端凹(ao)陷中。

主治:袪風解表(biao),清熱利濕,調和氣血。適用(yong)于外感發熱、高血壓、咽喉腫痛、上(shang)肢疼(teng)痛、麻木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有時向上肢指端發散(san)。

2、內(nei)關穴

位置:掌橫紋上(shang)2寸,掌長肌(ji)(ji)腱(jian)(jian)與(yu)橈(rao)側腕屈肌(ji)(ji)腱(jian)(jian)之(zhi)間。

主治:寧(ning)心(xin)安神(shen),理(li)血止痛(tong),寬胸理(li)氣。適用于情志不暢、神(shen)經衰弱、失眠心(xin)煩、胃(wei)脘不舒、心(xin)絞痛(tong)、胃(wei)痛(tong)、惡(e)心(xin)、嘔(ou)吐、暈船暈車等病(bing)癥(zheng)。

感覺:局部按壓有(you)酸脹感,有(you)時可(ke)發散(san)至中(zhong)指端。

3、外關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shang)2寸,尺、橈骨之間。

主治:清熱(re)疏(shu)風,疏(shu)通肩(jian)臂。適用于上肢外側疼痛或麻木、偏(pian)癱、落枕、偏(pian)頭痛、熱(re)病、耳(er)鳴耳(er)聾等病癥。

感(gan)覺:局部按壓有(you)酸脹感(gan),有(you)時(shi)發散至手(shou)指。

4、合(he)谷穴

位(wei)置:拇(mu)、食(shi)指掌骨之中(zhong)點,稍偏向食(shi)指側。

主治(zhi)(zhi):疏風解表,通經(jing)活絡,鎮靜安神、通利(li)五(wu)官。適用于頭昏腦脹、口眼歪(wai)斜、咽喉腫痛(tong)、頭痛(tong)、牙痛(tong)、耳鳴、發熱、神經(jing)衰(shuai)弱、手臂疼痛(tong)等(deng)病癥。并可防治(zhi)(zhi)感冒(mao)。

感覺:局部按(an)壓(ya)有酸脹麻(ma)痛的感覺,有時可向上肢發散。

上肢穴位 功能主治 上肢穴位 功能主治
商陽穴 治療手痛麻、腦充血 曲垣穴 治療神經痛、肩部麻痹
少商穴 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肩髎穴 治療風濕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勞宮穴 治療中風、齒痛 肩貞穴 治療肩關節炎、上肢麻痹
陽溪穴 治療手痛麻、耳目齒痛 臂臑穴 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陽池穴 治療感冒、上肢、手腕關節炎 消濼穴 治療頸痛、麻痹、頭痛
支溝穴 治療大便秘結、手足倦怠 清冷淵穴 治療肩痛、頭痛
四瀆穴 治療齒痛、肘臂痛 天井穴 治療喘息
手三里穴 治療齒痛、半身不遂 中魁穴 治療手指不伸
少府穴 治療心臟病 少澤穴 治療口干、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肩髃穴 治療肩臂不舉、肩痛、中風、齒痛、半身不遂 液門穴 治療手臂痛、頭痛、齒痛
前谷穴 治療吐血、耳鳴、手痛 青靈穴 治療肘關節傷痛
后溪穴 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尺澤穴 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中渚穴 治療頭痛、耳聾、手臂痛不得屈伸 曲澤穴 治療肘痛、熱病
腕骨穴 治療腕痛、麻痹、指腫 少海穴 治療頭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陽谷穴 治療臂痛、腕痛、暈眩、耳聾、耳鳴 間使穴 治療調經、心臟病、中風、液腫
養老穴 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列缺穴 治療頭痛
魚際穴 治療齒痛、頭痛 少商穴 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支正穴 治療肘臂痛、頭痛、感冒 大陵穴 治療心臟病、熱病
尺澤穴 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神門穴 治療失眠、頭暈痛、心臟病
小海穴 治療上臂痛麻、心肺痛
人體腿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足三里(li)穴

位置:外膝(xi)眼下3寸(cun),脛骨前嵴(ji)外側一橫指處。

主(zhu)治:健(jian)脾和胃(wei),扶正培元,疏風化濕,通經活絡,益氣健(jian)腦(nao)等。適用于腸胃(wei)功能低下(xia)、久(jiu)病體弱、胃(wei)痛腹痛、消化不(bu)(bu)良、便秘腹瀉、嘔吐、腸鳴、高血(xue)壓、失眠、半身(shen)不(bu)(bu)遂等病癥(zheng)。為養生長壽抗衰老的中藥穴位(wei),對美容、減肥亦(yi)有一定(ding)作用。

感(gan)(gan)覺:局(ju)部按壓有酸脹麻(ma)感(gan)(gan),有時可向下肢和(he)足背發散(san)。

2、陽陵泉穴(xue)

位置:膝外側下方,腓(fei)骨(gu)小頭前下方凹陷(xian)處。

主治(zhi):清利肝(gan)膽,疏筋活絡,滑利關節。適用于(yu)耳鳴耳聾、胸肋脹痛、半身不(bu)遂、下肢(zhi)疼痛或麻木、膝關節炎、膽囊炎、口苦、嘔吐(tu)等病癥(zheng)。

感覺:局(ju)部按壓有(you)酸脹微(wei)痛感。

3、委(wei)中穴

位(wei)置:腘窩橫(heng)紋正中線處。

主治:疏筋活絡,袪風(feng)除濕(shi),涼血泄熱,強(qiang)健腰膝(xi)(xi)。適(shi)用于腰背疼(teng)痛、屈伸不利、項強(qiang)、腰肌勞損、下肢癱(tan)痹、半身不遂、膝(xi)(xi)關節炎、小便不利等病癥。

感(gan)覺:局部按(an)壓有(you)酸麻脹感(gan),有(you)時向腰部發散。

4、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zheng)中線,委中穴直下(xia)(xia)8寸(cun),小腿腓腸肌(ji)兩(liang)肌(ji)腹下(xia)(xia)方(fang)之間凹陷(xian)處(chu)。

主治:疏筋止痙,疏利腰腿。適用于腰脊痛、小腿轉筋、下肢無力等病癥。

感(gan)覺:局部按壓(ya)可有酸(suan)麻微痛感(gan),揉捏(nie)可有脹感(gan)。

5、三陰交穴(xue)

位置:內(nei)踝直上3寸(cun),脛骨(gu)內(nei)側面后(hou)緣。

主治:調和氣血,通經(jing)活絡,健(jian)(jian)脾和胃,消谷化(hua)食(shi),調經(jing)止痛(tong),寧(ning)心安神,補(bu)陰(yin)除(chu)煩。適用于腹脹腸(chang)鳴、大便(bian)泄瀉、月經(jing)不調、崩漏帶下(xia)、痛(tong)經(jing)閉經(jing)、小便(bian)不利(li)、神經(jing)衰弱(ruo)、腎虛陽痿(wei)、失眠健(jian)(jian)忘、精力不足(zu)、容易(yi)疲勞等病癥。對心、腦(nao)病有一(yi)定的(de)作用,為主要(yao)保健(jian)(jian)穴。

感覺:局部(bu)(bu)按壓有酸(suan)脹麻感,有時可向小腹部(bu)(bu)發散。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伏兔穴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膝陽關穴 治療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腳氣
陰市穴 治療腿痛、水腫、糖尿病 地機穴 治療小腿痛麻、胃腸病
梁丘穴 治療膝部麻痹 漏谷穴 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犢鼻穴 治療腳氣、膝關節痛麻、水腫 浮郄穴 治療便秘、膝關節痛、吐瀉、坐骨神經痛
足三里穴 治療腳氣、麻痹、各種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委陽穴 治療膝關節痛、此穴解熱
上巨虛穴 治療四肢痛麻、腰痛、腸胃病 合陽穴 治療脊髓病、抽筋
條口穴 治療肩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三陽交穴 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豐隆穴 治療下肢痙攣、痛麻 陽輔穴 治療腰腿痛
下巨虛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貧血 懸鐘穴 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解溪穴 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復溜穴 治療下肢麻痹、浮腫、虛脫、盜汗、腹瀉、腰痛
沖陽穴 治療胃脹、足麻痹 太溪穴 治療四肢麻痹
陷谷穴 治療胸脹痛、盜汗 照海穴 治療下肢病、腎病
內庭穴 治療腿腫、頭痛、轉筋 公孫穴 治療一切氣病
箕門穴 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環跳穴 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經活血、神經痛
環跳穴 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承扶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血海穴 治療一切血病、婦科病 殷門穴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陰谷穴 治療膝痛、陽痿、帶下 承筋穴 治療一切筋痛
風市穴 治療下肢麻木 申脈穴 治療痙攣、此穴主伸展一切
陰陵泉穴 治療糖尿病、腰病 金門穴 治療癲癇、筋病
中瀆穴 治療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京骨穴 治療腳痛
筑賓穴 治療腿痛 仆參穴 治療足跟骨痛
昆侖穴 治療頭痛、眩暈、腰痛 跗陽穴 治療下肢麻痹、腰胯痛
飛揚穴 治療腳氣、眩暈、小腿無力
腳部足底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涌(yong)泉穴

位置(zhi):足(zu)底前(qian)三分之一與(yu)后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開竅醒神,寧心(xin)安神。適用于頭(tou)目昏花、失眠、頭(tou)項(xiang)痛、足心(xin)熱(re)、中風(feng)、下肢癱瘓、目澀咽(yan)干等(deng)病(bing)癥。

感覺:局部按壓脹痛明顯,有時可向下肢發散。

2、厲兌穴

位置:在第(di)二趾(zhi)外(wai)側端,距趾(zhi)甲角0.1寸。

主治:常(chang)用于面腫、口喎(kuai)、牙痛、鼻衄、鼻流(liu)黃涕、胸腹脹滿、多夢(meng)等(deng)病癥的治療與(yu)保健。

3、昆侖穴(xue)

位置:在外踝與跟(gen)腱之間(jian)的(de)凹(ao)陷處,平(ping)外踝高點取穴。

主(zhu)治(zhi):常(chang)用于(yu)腰(yao)骶(di)部疼(teng)痛(tong)、足跟腫(zhong)痛(tong)、頭(tou)痛(tong)、頭(tou)項(xiang)強痛(tong)、落(luo)枕、坐(zuo)骨神(shen)經痛(tong)及目眩等病癥(zheng)的治(zhi)療與保健。

4、申脈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詳見上面(mian)穴解。

主(zhu)治:常用于頭痛(tong)、失眠及腰腿痛(tong)的(de)治療與保健。

5、太溪穴

位置(zhi):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xian)中。

主治:常用(yong)于月經(jing)不調、遺精陽痿、小便不利、咽喉腫(zhong)痛、牙痛、耳(er)鳴(ming)、耳(er)聾(long)、失眠、咳嗽、氣(qi)短、腰痛、足跟(gen)痛等(deng)疾病(bing)的(de)治療與保健。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丘墟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陷谷穴 治療胸腹痛脹、炎腫、盜汗
解溪穴 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太沖穴 治療腰痛、調經
中封穴 治療全身麻痹、腰痛、遺尿 內庭穴 治療腿腫、頭痛、轉腹
沖陽穴 治療胃脹、足麻痹 行間穴 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足臨泣穴 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俠溪穴 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相 關 推 薦
  • 03 人體骨骼結構圖 人體骨骼名稱及數量
  • 骨(gu)骼是(shi)組成脊椎動(dong)(dong)物內骨(gu)骼的堅(jian)硬(ying)器官,功能是(shi)運動(dong)(dong)、支持(chi)和保(bao)護(hu)身(shen)體(ti),如果沒有骨(gu)骼,人是(shi)不能站立...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zhan)為注冊(ce)用(yong)戶(hu)提供信(xin)息(xi)存儲(chu)空間(jian)服務,非(fei)“MAIGOO編輯(ji)上傳(chuan)提供”的(de)文章/文字均是注冊(ce)用(yong)戶(hu)自(zi)主(zhu)發布上傳(chuan),不代表本站(zhan)(zhan)觀點,更(geng)不表示本站(zhan)(zhan)支持(chi)購買和(he)交易,本站(zhan)(zhan)對網頁中內容的(de)合法性、準確(que)性、真(zhen)實性、適用(yong)性、安全性等(deng)概不負(fu)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xin)息(xi)、錯(cuo)誤信(xin)息(xi)或任何問題,請(qing)及時聯系我(wo)們,我(wo)們將在(zai)第(di)一時間(jian)刪除或更(geng)正(zheng)。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快速提交發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zui)新評(ping)論
請問文章能下載嗎?
退休干部-王世...  12-28 15:13
能發一份嗎,想學習
  05-06 09:09
文章能發一份嗎,想學習
  04-02 10:13
加(jia)載更(geng)多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3844126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84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7029個代理需求 已有131938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