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nan)(nan)北朝(chao)(chao)皇帝(di)順序是怎樣的?南(nan)(nan)北朝(chao)(chao)時(shi)(shi)期是兩晉以后中國(guo)歷(li)史上(shang)一(yi)個分裂(lie)時(shi)(shi)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dao)589年結束(shu),共169年。南(nan)(nan)朝(chao)(chao)經歷(li)了(le)宋、齊、梁、陳四個朝(chao)(chao)代,都(dou)(dou)城都(dou)(dou)在建康(今江蘇(su)南(nan)(nan)京)。那么(me),你知道南(nan)(nan)北朝(chao)(chao)歷(li)代皇帝(di)分別是誰(shui)嗎?下面本文為大家介紹南(nan)(nan)北朝(chao)(chao)各位皇帝(di),一(yi)起去(qu)看(kan)看(kan)吧(ba)!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并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征北魏,結果還未來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
【 詳細>>】
劉義符(406年12月6日-424年),即宋少帝(422年―424年6月在位),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車兵,宋武帝劉裕長子,永初三年(422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戲,什么父喪,什么軍國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他也不管,真個是無憂無慮,得快樂時且快樂,不作杞人去憂天。景平二年(424年),被徐羨之、檀道濟等人所廢,不久被殺。
【 詳細>>】
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即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小字車兒,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由是“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歲賦。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弒殺。時年四十七歲,謚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 詳細>>】
劉劭(約426—453年),字休遠,彭城綏里(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四位皇帝(后世史書未將他列入南朝宋帝王世系中)。宋文帝劉義隆長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長兄。母為皇后袁齊媯。劉劭六歲時被立為太子,成人后納黃門侍郎殷淳之女為太子妃。元嘉三十年(453年),因巫蠱之事,宋文帝劉義隆欲廢太子。劉劭得知后,遂與始興王劉濬共謀,率兵夜闖皇宮,殺父弒君,自立為帝,改元“太初”。僅在位三個月,即被率兵討逆的武陵王劉駿擊潰,兵敗被俘殺,史稱元兇。
【 詳細>>】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南朝劉宋第五位皇帝(453年—464年在位)。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帝之后,奪取了皇位。劉駿在位期間,政治上,推行了系列改制舉措,削弱士族權力,大力提拔寒門,并通過改置州鎮和設立典簽加強對地方和宗室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他推行土斷,赦免奴婢和軍戶,抑制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設立臺使,改革稅制,并改鑄錢幣。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劉駿病逝,年三十五,在位十二年。
【 詳細>>】
劉子業(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即宋前廢帝(464年—466年在位)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大明八年(464),宋孝武帝去世,劉子業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劉子業在位時,兇殘暴虐,濫殺大臣,就連他的叔叔也沒能幸免。劉子業是歷史上出名的暴君和亂倫皇帝,將自己的姑姑納入后宮為妃,與同母姐姐亂倫。曾命令宮女赤裸身體相互追逐、戲笑,有拒不從命的就殺死。景和元年冬月(466年1月),因劉子業的亂倫殘暴,被叔叔湘東王劉彧等人弒殺,時年十七歲。
【 詳細>>】
劉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即宋明帝(465年—472年在位),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初封淮陽王,后改封湘東王。前廢帝時,為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即位,改元泰始。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占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范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侄子,致使劉駿絕后;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泰豫元年(472年)駕崩,享年三十四歲,謚號明帝,廟號太宗。
【 詳細>>】
劉昱(463年3月1日—477年8月1日),字德融,小字慧震,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長子,母為貴妃陳妙登。大明七年(463年)出生,少時聰明好動。泰始二年(466年),立為皇太子。。劉昱成年后天性好殺,身邊常帶著針、鑿、鋸,只要左右侍從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要加以殘殺,一天不殺人便怏怏不樂。泰豫元年(472年)即皇帝位。在位兇狠殘暴。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被楊玉夫等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追廢為蒼梧王,史稱宋后廢帝。
【 詳細>>】
劉準(467年—479年),即宋順帝(477年—479年在位),字仲謀,小字智觀,南朝宋末代皇帝。泰始七年(471年)封為安成王,又拜為撫軍將軍;宋后廢帝劉昱即位后任揚州刺史;元徽二年(474年)晉車騎將軍、都督揚南豫二州軍事;元徽四年(476年),又晉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八日,在蕭道成的擁立下即皇帝位。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掌握在蕭道成手中。升明三年(479年),被迫禪位于蕭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殺于丹陽宮,終年十三歲。
【 詳細>>】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小名斗將,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屬山東省臨沂市),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升明元年(477年),蕭道成殺后廢帝劉昱,立順帝劉準,被封齊王,總掌軍國大權。升明三年(479年),受劉準禪讓,即皇帝位,國號齊,史稱南齊。蕭道成戒于劉宋滅亡之弊,務從儉約,減免百姓逋租宿債,寬簡刑罰。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去世,年五十六。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泰安陵。
【 詳細>>】
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遠,小名龍兒,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號永明。建元四年(482年),齊高帝蕭道成去世,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齊武帝在位期間,十分關心百姓疾苦,齊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還延續其父蕭道成的檢籍政策。永明十一年(493年)8月27日,齊武帝蕭賾去世,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謚號武皇帝,葬于景安陵。
【 詳細>>】
蕭昭業(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南北朝時期南齊第三任皇帝,493年—494年在位。永明十一年(493年)末齊武帝死后,蕭昭業即位,改年號為隆昌。同時由蕭子良與蕭鸞輔政。他即位之后便原形畢露,不但濫發賞賜,又與庶母霍氏通奸,并且過著十分浪費奢靡的生活,毫無一國之君的姿態,并架空涉嫌奪位的蕭子良,賜死王融,朝政都委托西昌侯蕭鸞處理。還在喪期,就恢復奏樂。隆昌元年(494年),被蕭鸞殺死,終年21歲,蕭昭業在位1年,葬處不明。
【 詳細>>】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時期南朝齊第四任皇帝,在位僅七十五天(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蕭昭文初封臨汝公,后改封新安王。歷任輔國將軍、濟陽太守、南豫州刺史、中軍將軍、揚州刺史等。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弒殺蕭昭業,立蕭昭文為帝,改元延興。蕭昭文雖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蕭鸞手中。延興元年(494年)十月,蕭鸞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十一月,蕭昭文被蕭鸞所殺,終年十五歲,謚號恭王。
【 詳細>>】
蕭鸞(452年―498年9月1日),即齊明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隆昌元年(494年),蕭鸞廢殺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因即位合法性不足,稱帝后,將齊高帝、齊武帝子孫三十余人幾乎全部誅戮殆盡。蕭鸞任內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儉,停止各地向中央的進獻,但私下卻很奢侈。蕭鸞晚年崇尚道教與厭勝之術。永泰元年(498年),蕭鸞病重去世,葬于興安陵,廟號高宗,謚號明皇帝。
【 詳細>>】
蕭寶卷(483年—501年),字智藏,齊明帝蕭鸞次子,南朝齊第六位皇帝(498年—501年在位)。蕭寶卷危局登基,廢殺六位輔政大臣,肅清朝野,政由己出。他平定了將領陳顯達和崔慧景的叛亂,但因裴叔業降魏,南齊丟掉了南豫州。為了消滅盤踞在雍州的蕭衍,蕭寶卷使用了刺殺和借刀殺人都沒有成功。永元三年初(501年),蕭衍在襄陽起兵。同年十月,蕭寶卷被宦官黃泰平、張齊所害,年僅十九歲。蕭衍貶他為東昏侯,謚號煬。
【 詳細>>】
蕭寶融(488年—502年5月2日),即齊和帝(501年—502年在位) 。蕭寶融初封隨郡王,后改封南康王,歷任冠軍將軍、西中郎將、荊州刺史等。中興元年(501年),蕭衍立蕭寶融為帝,并發兵攻打蕭寶卷。蕭衍進入建康后,于中興二年(502年)將蕭寶融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東王蕭寶晊兄弟,后又殺掉齊明帝其他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朝齊至此滅亡。蕭衍即位后,蕭寶融被封為巴陵王,居于姑孰。不久,被蕭衍派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葬于恭安陵,謚號和皇帝。
【 詳細>>】
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中興二年(502年),蕭衍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尚能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他為了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他在位晚期,隨著功成業就、年事增高,開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
【 詳細>>】
蕭正德(?—549年8月8日),字公和,南北朝時期蕭梁宗室。梁文帝蕭順之之孫,臨川靖惠王蕭宏第三子,梁武帝蕭衍之侄。蕭正德少年時期兇殘邪惡,喜愛招致亡命之人。起初為梁武帝蕭衍養子,蕭衍長子蕭統出生后,蕭正德回歸本宗,后封西豐縣侯。普通六年(525年),被授為黃門侍郎,兼輕車將軍。不久,蕭正德投奔北魏,次年回朝。大通四年(532年),授信武將軍、吳郡太守。又被封為侍中,封為臨賀王,加左衛將軍。侯景之亂后,自立為帝,改元正平。不久降為大司馬。因此對侯景心懷怨言,正平二年(549年)為侯景所殺。
【 詳細>>】
蕭綱(503年―551年),即梁簡文帝,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由于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蕭綱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經發教原減民間資費、又發教革除貪惰。在東宮時,視察京師監獄,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濫,上啟論事。太清三年(549年),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葬于莊陵。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 詳細>>】
蕭棟(?—552年),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梁武帝蕭衍曾孫、昭明太子蕭統之孫、豫章安王蕭歡之子。史稱豫章王、淮陰王。梁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廢梁簡文帝蕭綱之后,立蕭棟為皇帝,改元天正;當時人因而知道蕭棟不可能終居帝位。于是定年號為天正,追尊祖父昭明太子為昭明皇帝,父親安王為安皇帝,金華敬妃蔡氏為敬皇后。四個月后侯景廢蕭棟為淮陰王并自立為漢皇帝,并將蕭棟與其弟蕭橋、蕭樛囚于密室之中。梁元帝收復建業后,蕭棟與其弟都逃出密室,但之后都被梁元帝派人將其沉入水中殺害。
【 詳細>>】
蕭紀(508年—553年8月5日),字世詢,又字大智,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梁元帝蕭繹之弟。自小勤學,不好輕華。后封武陵郡王。梁武帝死后,蕭紀于公元552年4月于成都自立為帝,年號天正,在位2年。公元553年8月為蕭繹部將樊猛殺死。蕭紀稱帝之后就面臨西魏的進攻與梁元帝的討伐;最后蕭紀被被梁元帝的部將樊猛所俘,與其第三子蕭圓滿被殺于硤口,蕭紀享年四十六歲。蕭紀曾在彭山縣東三十里操練水軍,后人就在該處修建了一座寺廟稱為“武陵寺”用以紀念他,可惜后來毀于戰火。
【 詳細>>】
蕭繹(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蕭繹即帝位之后,派兵往益州消滅擅自稱帝的弟弟、武陵王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為傲慢。宇文泰大為不滿,命令常山公于謹、大將軍楊忠等率軍五萬進攻江陵。蕭繹戰敗投降,不久為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后葬于潁陵。
【 詳細>>】
蕭淵明(?―556年6月2日),即梁閔帝(555年7月—9月在位),又作蕭明、蕭深明,字靖通,南梁皇帝,梁文帝蕭順之之孫,長沙宣武王蕭懿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初封貞陽侯。太清年間(547年—549年),任豫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蕭淵明的堂兄梁元帝蕭繹被西魏殺害,承圣四年(555年)蕭淵明被北齊立為傀儡皇帝。不久被陳霸先廢黜,改立蕭方智為皇帝。9月29日蕭淵明退位,被任命為太傅、封建安公。后因毒瘡發作病死。
【 詳細>>】
蕭方智(543年―558年),即梁敬帝(555年—557年在位),南朝梁末代皇帝。初封興梁侯,后改封晉安王,出任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辯、陳霸先商定,以蕭方智為梁王、太宰,承制行事。承圣四年(555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于陳霸先,南朝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終年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 詳細>>】
蕭詧(519年―562年),一作蕭察,字理孫,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第三子,南北朝時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權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蕭詧為梁主,年號大定。僅轄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稱臣,奉西魏正朔,是為西梁。大定四年(558年),蕭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長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謚號宣皇帝,廟號中宗,葬于平陵。
【 詳細>>】
蕭巋(542年-585年),字仁遠,西梁宣帝蕭詧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割據政權西梁的第二位皇帝,公元562年—585年在位。西梁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蕭巋繼位,次年改元天保。蕭巋的馬軍主馬武、吉徹等人擊敗吳明徹。吳明徹退守公安。蕭巋才回江陵。天保十年(572年),華皎朝見周武帝。到襄陽時向宇文直請求借給數州,用來幫助西梁,宇文直遣使上報周武帝,周武帝把基、平、鄀三州劃歸蕭巋。后得周武帝賞識、隋文帝禮遇。開皇五年因病去世,終年四十四歲,共在位二十三年,葬于顯陵,謚號孝明皇帝,廟號世宗。
【 詳細>>】
蕭琮(558年―607年),字溫文,西梁宣帝蕭詧之孫,西梁政權最后一位皇帝,585年―587年在位。蕭琮初封東陽王,后被立為太子。開皇五年(585年),蕭巋去世,蕭琮繼位,年號廣運。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蕭琮入朝,蕭琮的叔父蕭巖和弟弟蕭瓛反叛投降陳朝,隋文帝于是廢黜西梁,任命蕭琮為上柱國,封莒國公。隋煬帝繼位后,蕭琮深受親近器重,任內史令,改封梁公。后因民間童謠說西梁將要興盛,遭致隋煬帝忌恨,于大業三年(607年)廢蕭琮為庶民,同年蕭琮去世,追贈左光祿大夫。
【 詳細>>】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后,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暎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掌權后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永定三年(559年),陳霸先駕崩,年五十七,在位三年。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于萬安陵。
【 詳細>>】
陳文帝陳蒨(520年,一說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太平二年(557年),陳武帝即位,封為臨川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陳霸先去世,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之亂。陳蒨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陳文帝陳蒨去世,遺詔皇太子陳伯宗繼承帝位。
【 詳細>>】
陳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陳廢帝(566年到568年在位)。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伯宗在陳文帝死后即帝位,由于陳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于是政局都為陳頊所掌握。次年改年號為光大,陳頊晉位為太傅,準許佩帶劍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陳頊叛逆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陳伯宗去世,年僅十九歲,葬于陳廢帝陵(臨海王墓)。
【 詳細>>】
陳頊(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即陳宣帝(569年—582年在位),又名陳曇頊。光大二年(568年),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他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總的來說,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宣帝陳頊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謚號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葬于顯寧陵。
【 詳細>>】
陳叔寶(553年12月或554年1月-604年),即陳后主(582年—589年在位)。陳叔寶在位之前,陳宣帝的次子、陳叔寶的弟弟陳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刺殺陳叔寶未遂,反被殺,陳叔寶即皇帝位。陳叔寶在位期間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制作艷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后在洛陽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號煬,葬于洛陽邙山。
【 詳細>>】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即北魏道武帝(386年—409年在位),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十六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建元登國。又在當年四月改稱魏王。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并升格為“皇帝”。拓跋珪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北魏天賜六年(409年)的宮廷政變中被兒子拓跋紹刺殺,終年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 詳細>>】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鮮卑族人,鮮卑名木末。太子拓跋嗣在409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號“永興”,為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進攻劉宋得勝回來,此役稱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北魏獲得勝利,攻占虎牢關,奪取劉宋領土三百里。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
【 詳細>>】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即北魏太武帝(424年―451年在位),字佛貍伐,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拓跋燾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并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于殘酷,誅戮過多。北魏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 詳細>>】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景穆帝拓跋晃異母弟,母閭左昭儀,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四位皇帝,公元452年二月至452年十月在位,一共僅232天。拓跋余自認為自己沒有按照長幼順序登上皇位,便厚賜大臣以收買人心,一個月的時間,國庫揮霍一空。加之拓跋余喜歡醉酒,縱情聲色犬馬,喜好野外狩獵,出入沒有限度。又不過問國家大事,邊境告急,不出兵救助,致使百姓憤恨。永平二年(452年),宗愛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廟之機,派小黃門賈周等人在夜晚殺死拓跋余。
【 詳細>>】
拓跋濬(440—465年),即北魏文成帝(452年―465年在位),代郡平城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五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燾長孫,景穆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后閭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出生于東宮,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同年十月,宗愛弒殺拓跋余,尚書陸麗等擁立拓跋濬即位,是為文成帝。拓跋濬即位之后,便誅殺宗愛。在位期間,恢復佛教,始建云岡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拓跋濬病逝,時年二十六歲,謚號文成皇帝,廟號高宗,葬于金陵。
【 詳細>>】
拓跋弘(454—476年),即魏獻文帝(465—471年在位),鮮卑名第豆胤,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親拓跋濬逝世,隨后,拓跋弘登基為帝。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皇興三年(469年),將襁褓之中的長子拓跋宏立為太子。獻文帝即位后,繼續執行道武帝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將塞外的鮮卑人及其他胡人內遷到關東地區。承明元年(476年7)突然死亡(一說為由于殺了馮太后寵愛的大臣,被馮太后毒死)。
【 詳細>>】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享年33歲,謚號孝文帝。
【 詳細>>】
元恪(483—515年),即北魏宣武帝(499—515年在位),司州河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宮。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在位期間,北魏對南朝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而且北擊柔然,領土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國勢盛極一時。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一片黑暗,北魏逐漸衰弱。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崩于式乾殿,終年三十三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 詳細>>】
元詡(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即北魏孝明帝(515年―528年在位),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元詡即位后,其母胡氏開始擅權亂政,直接導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詡對胡氏專權非常不滿,于是發密詔命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不料密詔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殺元詡。元詡終年十九歲,謚號孝明皇帝,廟號肅宗,葬于定陵。爾朱榮聞訊,追查孝明帝的死因,另立長樂王元子攸。孝明帝之死是北魏變亂的開端。
【 詳細>>】
北魏幼主元釗(526年—528年),鮮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孫,京兆王元愉之孫,臨洮王元寶暉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在位僅四十五天。同年二月二十七日(528年4月2日),因發覺真相不可藏,便改立年僅3歲的元釗為帝,天下震驚,認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將領爾朱榮遂帶兵討伐。四月十一日(528年5月15日),占領京師洛陽,元釗及胡太后被俘。爾朱榮將幼主元釗和胡太后押送至黃河。胡太后在爾朱榮面前說了許多好話,爾朱榮不聽,下令將幼主元釗和胡太后沉入黃河,擁迎長樂王元子攸即位,是為孝莊帝。
【 詳細>>】
元子攸(507—531年),即北魏孝莊帝(528年—530年在位),字彥達,河南洛陽人。元子攸姿貌俊美,有勇力。年輕時作為孝明帝元詡伴讀,頗為友愛。初封武城縣開國公,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526年),進封長樂王,加侍中、中軍將軍。永安三年(530年),孝莊帝誘殺權臣爾朱榮、元天穆。后爾朱兆攻破洛陽,元子攸被擄北上,勒死于晉陽三級佛寺,時年二十四歲。太昌元年(532年),追尊廟號敬宗,謚號孝莊皇帝。
【 詳細>>】
元曄(509—532年),字華興,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一位皇帝,530—531年在位,初封長廣王。太武帝拓跋燾玄孫,景穆帝拓跋晃曾孫,南安惠王拓跋禎之孫,扶風王元怡次子。權臣爾朱榮被孝莊帝元子攸殺死后,爾朱氏軍閥為反對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十月,爾朱兆與爾朱世隆擁立元曄為帝,年號建明,成為爾朱氏手中的傀儡。太昌元年(532)五月,高歡指使孝武帝毒死節閔帝;十一月,高歡以東海王元曄、安定王元朗與爾朱氏有牽連,指使孝武帝于同日將二人賜死。
【 詳細>>】
元恭(498年—532年6月21日),即北魏節閔帝(531年至532年在位),字修業,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廣陵惠王元羽之子。母王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元恭于正始年間襲封其父的廣陵王爵位,歷任散騎常侍、儀同三司等。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殺害元曄,立元恭為帝。太昌元年(532年),被高歡所廢,其后毒死。后來西魏為他上謚號節閔皇帝,東魏則稱其為廣陵王或前廢帝。
【 詳細>>】
元朗(513—532年),字仲哲,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三位皇帝(531年—532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五世孫,景穆帝拓跋晃玄孫,南安惠王拓跋楨曾孫,章武恭王元彬之孫,章武莊武王元融之子。元朗,即后廢帝,字仲哲,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程氏。幼年以聰明著稱。永安二年(529年),擔任肆州魯郡王后軍府錄事參軍、儀同開府司馬。他早年為勃海太守。531年被高歡立為皇帝。翌年高歡攻入洛陽后,他被迫遜位,封安定郡王,邑一萬戶。數月后與東海王元曄一同被殺。史稱安定王或后廢帝。
【 詳細>>】
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一作元脩,字孝則,河南洛陽人。北魏末代皇帝,北魏永熙元年(532年)到永熙三年(534年)在位。元修生性沉厚,遍體有鱗文,頗好武事。永安三年(530年),封為平陽郡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為尚書右仆射,加侍中、尚書左仆射。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擁立他為皇帝。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埋進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正式落葬,陵號云陵。西魏追加謚號孝武皇帝,東魏上謚號為出帝。
【 詳細>>】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524年—552年1月21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東魏武定八年(550年)在位。武定八年(550年),繼任父兄之職的北齊文宣帝高洋見篡魏之時機已到,于次年迫帝禪位于己,改國號為齊,東魏滅亡。北齊封元善見為中山王,邑一萬戶。禪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僅二十八歲。天保三年(553年)二月,北齊上謚號孝靜皇帝,將元善見葬于鄴縣漳河以北。
【 詳細>>】
北齊神武帝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出身于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因祖父高謐犯法,移居懷朔鎮,成為鮮卑化漢人。高歡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后叛降爾朱榮,并收編六鎮余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歡病逝于晉陽家中。
【 詳細>>】
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祖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生于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神武帝高歡長子,東魏權臣,政治家、軍事家。高歡死后,高澄繼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坐鎮晉陽。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梁,拓兩淮之地,收復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奪取東魏皇位的準備工作,受禪前夕為膳奴所刺殺,年僅29歲。其弟高洋建立北齊之后,追謚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
【 詳細>>】
齊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進,鮮卑名侯尼干,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因生于晉陽,一名晉陽樂。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齊律。其時,重用楊愔等相才,刪削律令,并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污,注意肅清吏治;前后筑北齊長城四千里,置邊鎮二十五所,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梁,拓地至淮南。文宣帝高洋執政后期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終年三十四歲。
【 詳細>>】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文宣帝高洋嫡長子,母親是北齊昭信皇后李祖娥。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高殷聰慧夙成,寬厚仁智。天保元年(550年),冊立為皇太子。天保十年(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去世,皇太子高殷即位,改元乾明。乾明元年(560年),皇叔常山王高演篡位,廢黜年少的皇帝高殷為濟南王并遷居別宮。皇建二年(561年),高殷為高演所殺害,時年十七歲。太寧二年(562年),葬于武寧,謚號閔悼皇帝,廟號恭宗。
【 詳細>>】
齊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字延安,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三位皇帝,神武帝高歡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皇建元年(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廢黜侄子高殷為濟南王,自立為帝,改元為皇建。高演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兼盛,注意民生問題,釋放奴隸,大力屯田,廣設糧倉,有效解決北齊糧食危機,同時依法量刑,大力宣傳漢文化。并親征北討庫莫奚,北出長城,卻敵千里。可惜高演在位時間僅二年。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
【 詳細>>】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即北齊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最初受封長廣郡公,高洋創建北齊后,天寶元年(550年)進爵長廣王。皇建二年(561年),受遺詔即位,改元太寧。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宵小,淫亂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誅殺宗室以及大臣。一時間,朝政混亂,社會處于動蕩之中,北齊國勢因此轉衰。河清四年(565年),高湛傳位于太子高緯,自為太上皇帝。天統四年(568年),因酒色過度而死,時年三十二歲,謚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平陵。
【 詳細>>】
高緯(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即齊后主(565年—576年在位),字仁綱,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五位皇帝,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高緯即位時,北齊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尤其最大致命傷是誅殺名將高長恭、斛律光,這使得北齊失去得以抗擊北周侵略的有能將領,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破北齊京師鄴(今河北臨漳)。北齊承光元年(577年),被誣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數十人皆被周武帝宇文邕賜死。北周大象末年,葬于長安北原洪瀆川。
【 詳細>>】
高延宗(544年―577年),北齊宗室,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文宣帝高洋之侄,蘭陵王高長恭異母弟,后主高緯的堂兄,高延宗是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母親陳氏,原是北魏廣陽王的家妓。武定七年(549年),高延宗的父親高澄去世,當時高延宗年幼,便由其叔父文宣帝高洋撫養。天保六年(555年)封安德王,歷任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國、并州刺史。武平七年(576年),被部下擁立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軍所擒,承光元年(577年)與高緯一起被賜死。
【 詳細>>】
高恒(570年8月9日―577年或578年11月),北齊幼主,北齊后主高緯之子,母皇后穆邪利,南北朝時期北齊最后一位皇帝。高恒即位25日后,齊京師鄴(今河北一帶)淪陷,高恒等10余人騎馬欲逃往南方的陳朝。高恒見北周大軍緊追不舍,這身黃袍他也不敢穿了。便發布文書,將皇位禪讓給駐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跟隨高緯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里應外合,使高恒、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北齊滅亡。建德七年(578)十月,高緯、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
【 詳細>>】
高紹義(?―58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北齊廢帝高殷異母弟,母世婦馮氏。578年,北齊滅亡,高紹義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缽可汗愛重,北齊被滅后逃到北邊者,都歸高紹義管轄。578年,高保寧在營州奉高紹義為北齊皇帝,用武平年號,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賀若誼勸他缽可汗交出高紹義,他缽可汗同意了,高紹義在和他缽可汗打獵的時候,被賀若誼所擒,帶回中原,流放蜀地。高紹義之妃乃渤海封孝琬之女,自突厥逃歸。高紹義在蜀,給封妃寫信:“夷狄無信,送吾于此。”后高紹義竟死蜀中。
【 詳細>>】
西魏文帝元寶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鮮卑族,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時期西魏第一位皇帝。元寶炬生于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敗后自殺,元寶炬兄弟幾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駕崩后才恢復自由并重新編入宗室屬籍,初任直閣將軍,先后被封為邵縣侯、南陽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元寶炬在位十七年。大統十七年(551年),四十五歲的元寶炬去世,葬于永陵,謚號文皇帝。
【 詳細>>】
元欽(525年―554年),即西魏廢帝,西魏文帝元寶炬長子,母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南北朝時期西魏第二位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至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在位。同年十一月,尚書元烈謀誅安定公宇文泰,反被宇文泰處死。此后,元欽對此事常有怨言,聯合宇文泰的女婿李基、李暉和于翼,欲誅宇文泰,結果被三人告密。登位第三年(554年)二月被宇文泰所廢,立其弟齊王元廓。恭帝元年四月庚戌(554年),元欽被宇文泰毒死。元欽在位時期,宇文泰獨攬朝政,與東魏多次激戰。西魏軍政多所革新。
【 詳細>>】
拓跋廓(537年―557年),即魏恭帝(554年到556年在位),鮮卑族,漢名元廓,魏文昭帝元寶炬第四子,魏廢帝元欽異母弟,西魏最后一位皇帝,也是魏朝最后的皇帝。大統二十年(554年)即位,去年號稱元年,并且復姓拓跋。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學助教。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軍事大權的宇文護廢掉魏恭帝,立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政權,西魏滅亡。恭帝被封為宋公,不久被殺。
【 詳細>>】
周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宇文泰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擴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鮮卑舊八部制,立八柱國。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號其墓為成陵。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泰子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 詳細>>】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宇文覺稱帝后為了親自執政,與大冢宰宇文護發生沖突。宇文護于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并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并幽禁。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宇文覺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 詳細>>】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即北周明帝,小名統萬突,代郡武川人,北周文帝宇文泰庶長子,母姚夫人,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二位皇帝,556年―560年在位。556年,孝閔帝宇文覺踐祚,進位柱國、岐州刺史等,在地方治理很有政績,深受百姓感激。次年九月,宇文護廢黜孝閔帝,迎宇文毓繼位。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以稱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稱皇帝,建元武成。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毓被宇文護派人毒死,時年二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世宗,葬于昭陵。
【 詳細>>】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鄉(今陜西大荔)。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伐突厥,五道俱進。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疾甚,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36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傳位長子宇文赟。
【 詳細>>】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字乾伯,鮮卑族,周武帝宇文邕長子,母李娥姿,南北朝時期北周第四位皇帝,宣政元年(578年)到大象元年(579年)在位。宇文赟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并殺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禪位于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于全國大選美女,以充實后宮,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謚號宣皇帝,葬于定陵。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 詳細>>】
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隋書》作581年7月9日),即周靜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為皇太子。二月受父傳位登基,改元大象。劉昉、鄭譯決定以楊堅為輔政大臣(后在李德林提議下成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禪位于丞相楊堅,北周滅亡。宇文闡被楊堅降封為介國公。開皇元年(581年),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宇文闡終年九歲,謚號靜皇帝,葬于恭陵。
【 詳細>>】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