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
登錄 |    
中國十大思想家
01
孔子
至圣先師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儒學思想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02
朱熹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03
老(lao)子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后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04
墨子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05
韓非子
戰國末期韓非子對戰國時期的法家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韓非子提出了在中國流傳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韓非子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06
董仲舒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他還提出了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07
王守(shou)仁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王守仁心學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08
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啟蒙大家,他在哲學上提出了反禁欲主義;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心物(知行)之辯;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理勢合一的歷史觀;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七大思想。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被后人稱為中世紀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他本人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09
龔(gong)自珍
龔自珍是秦代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其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其發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其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
10
康有為
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康有為主張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吸收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民權觀,強調公民自治。其以公民自治理論為基礎,主張實行地方自治。康有為把教育作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的主要途徑,所辦萬木草堂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
加載更多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wei)注冊用(yong)戶提(ti)供信息存儲空間(jian)服(fu)務,由(you)于更新(xin)時(shi)間(jian)等(deng)問題,可能存在信息錯誤(wu)(wu)的(de)情況,本站不保證所提(ti)供信息的(de)準確性(xing)、完整性(xing)、合法性(xing)和(he)真(zhen)實(shi)性(xing),如有(you)侵權、錯誤(wu)(wu)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shi)聯系(xi)我們(men)(men),我們(men)(men)將在第一時(shi)間(jian)刪除或更正。 版權申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wang)頁上(shang)相關(guan)信(xin)息(xi)的(de)知識(shi)產權歸網(wang)站方所有(包括但(dan)不限于(yu)文字、圖片、圖表、著作(zuo)權、商標(biao)權、為用(yong)戶提供的(de)商業信(xin)息(xi)等),非經許可不得抄襲(xi)或使用(yong)。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070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05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88953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2367條品牌點贊